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自己的除夕,别人的春晚
2009年01月15日 07:24红网 】 【打印

昨日,央视春晚进行了首次带观众彩排,总长约4小时,赵本山和港台地区演员均没有出现。不少演员在真唱压力下破绽百出,就连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春晚演唱的韩雪也找不到调,斯琴格日乐也屡屡破音,底下观众发出阵阵嘘声。等到庞龙演唱几乎老掉牙的《两只蝴蝶》时,观众嘘声更大了,连导演组成员也频频在摇头。(1月14日《新闻晨报》)

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让人期待;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也让人越来越无奈。曾几何时,春节晚会如一道丰盛的晚餐,端放在全国观众的面前。人们在合家团圆欢聚一堂的时候,还能欣赏到精彩的电视节目,实在是一件大快朵颐的事情。人间的幸福和快乐,在春晚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温馨和幸福。

春晚的改变,其实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过去,许多人家没有电视机或看不到电视,人们吃完除夕团圆饭后大多会走出家门。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放着鞭炮,孩子们提着灯笼走东家串西家,十分的热闹。一些年轻人更是舞着狮子,去给父老乡亲送祝福。乡亲们的情感,在除夕之夜加深了变浓了。如果谁家和谁家有什么恩怨,都会在那一晚一笑而过,化干戈为玉帛。

后来,电视机普及了。人们爱上了看电视,爱上了坐在家中。除夕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春晚适时的出现,宛如给甜蜜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增加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最初的春晚,使人感受到她的真诚和温暖,使人感受到她是为咱老百姓办节目。而随着时光的推移,春晚变得越来越面目全非,也越来越不讨人喜欢。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一夜成名、什么是追名逐利,等等。春晚制造了一批批演艺明星,春晚也由此成为演艺人士热衷的一个大舞台。

新人想进春晚以求大红,老人不想出春晚以求更红或常红。办了许多年的春晚,节目虽是年年岁岁都不同,可在其舞台上的人却是岁岁年年基本相同。黄宏是要出演的,冯巩是要出演的,郭达蔡明是要出演的,赵本山则是更要出演的。我们熟悉了黄宏的先搞笑后煽情,也熟悉了冯巩的见人就打招呼和微笑;我们熟悉了郭达蔡明的大喊大叫,也熟悉了本山大叔的那顶帽子和他的东北腔调。没有了他们,春晚好像长不大的孩子,好像失去灵魂的傻子。但有了不变的他们,观众好像就是长不大孩子,好像只是坐在那里傻笑的傻子。

春晚究竟是谁的春晚,春晚究竟是为谁而办?这个答案,越来越让人难以回答。为观众,似乎不是,更似乎是为那些挤进春晚的演员;为那些挤进春晚的演员,似乎也不完全是,因为还有坐在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春晚在矛盾中继续着,在继续中矛盾着。舞台是越来越大了,灯光布景是越来越绚丽了,人们的热情却在一天天减少。看完2009年春晚节目单,看完2009年春晚演员表,我不禁对自己说,不看也罢。人们常言,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就让他们演他们的节目吧,我的除夕我做主,我宁愿一个人洗洗睡了,或去户外看看天空,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夏余才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