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鹿集团”破产的消息得到官方的正式通报后,三鹿事件的诸多后续效应、连锁反应也陆续真相大白:资不抵债、收购难免,尤其高达十数亿元的还款与赔偿数目,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其中,仅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就高达9亿多,而用于偿还经销商的数额也高达数亿,甚至有媒体还披露当地政府为了筹措赔款不惜抵押政府大楼。
这一切不由想到一句话:不惜倾家荡产,剔骨剜肉赔偿!
这或许是骑虎难下,或许是大势所迫,但更是浴火重生前必不可少的涅槃之路——— 赔得有多痛,废墟上的重建才有多大希望!因为赔得倾家荡产、赔得血本无归,对自身、对行业、对整个企业界才会产生足够强烈的震荡,足够强烈的震荡才可能引发足够深刻的反思,足够深刻的反思才会正本清源,使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竖起监督的利刃,让更多的企业乃至行业建立在百密无疏的基础上,重获新生。
三鹿的天价赔偿与破产,对传统民族企业观念具有一种颠覆作用。谁说民族企业是一杆不倒的大旗?谁说民族企业背后强烈的民族主义因子至高无上?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驱魅”就是诸多固有思维意识的改变。三鹿集团作为一家声名赫赫的带有国企背景的民族企业,无论企业的科技化程度还是企业身上的“国字号”光环,都在经济主导的市场化竞争、全球化浪潮中带有某种神圣的意味——— 国人当自强、国货当自强,当一个强大的民族企业诞生时,那种骄傲、满足的情绪成为一种极大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心理背景下,那些大牌的民族企业无论如何不能倒、不能死,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经济成果的象征,甚至成为一种公权经济思维的产物。在市场经济的30年中,我们见惯了一个个私营企业的壮大与倒下,见惯了一个个法人代表的倒下,但国企民族品牌企业的倒下似乎不多,尽管高管有责、企业无罪,但企业的“免死金牌”不除,就很难说建立起了一种真正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
三鹿终于倒下了,而且倒得那么彻底,这当然是一种颠覆。
这种颠覆的背后是另外一种价值观的升腾与主流,那就是: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实体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法治社会中,任何企业必须承担法律责任、依法办企业;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破坏了社会正义原则、损害了太多民众利益的企业,必须以剔骨剜肉式的方式完成对规则的救赎;在现代政治文明里,公权必须让损害公共利益的实体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三鹿的天价赔偿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必然,当地政府的艰难抉择也是一种进步和必然,毕竟,潮流比人强、形势比人强,30年来完成的价值启蒙、思维革命、观念革新、制度建设、民意向背,已经为三鹿的天价赔偿,为一个著名的民族企业品牌的倒下,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乐观地来说,三鹿今天赔得有多痛,其实重建的希望就有多大,中国民族企业真正强大的希望就有多大!
作者:
马九器
编辑:
张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