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大林
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3日联合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旗下全资子公司将以总价179亿港元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对于此次收购,业界看法不一,舆论亦是哗然。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一位专家表示,这让他想起十几年前可口可乐进入内地市场时本土碳酸饮料全军覆没的往事,汇源被收购后,果汁市场也许将重蹈覆辙。有人不无讽刺地说,汇源集团总裁朱新礼年初还在掷地有声地声称“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有论者惊呼:“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民族品牌消失殆尽吗?”(详见本报今日3版)
乐百氏、大宝、中华牙膏、乐凯、娃哈哈……现在又轮到“汇源”了。一个个民族品牌,甚至是让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大品牌,就这样被洋品牌“吃掉”了,这确实让国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因此,超过八成的网友不赞成汇源“卖身”一点都不让人意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一“残酷”的现实?应该把矛头指向汇源集团及其总裁朱新礼吗?
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企业跨国收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美国等外国公司可以收购中国的公司,中国的企业也可以收购美国等外国的企业。中国的联想集团不就曾把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收入囊中了吗?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双向的收购还不对等而已,这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实力不对等有关。从市场规律的角度来说,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两个市场主体之间自主自愿的市场行为,双赢也好,双输也罢,主要是人家两家的事儿。
也许有人要说,“发展民族工业,保护民族品牌”是每一个企业家的责任,可朱新礼把一个好端端的民族品牌抛弃了。然而,中国有句老话叫“在商言商”,外国也有句名言叫“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本性”。生意就是生意,作为一个“生意人”,朱新礼在收购问题上当然要把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上。至于民族品牌等问题,虽然也应该考虑,但绝不能“不计代价”,更不能“一票否决”。我认为,当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本土企业或品牌,就已经算有“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了。
再者,“汇源”等民族品牌是被谁抛弃的?是朱新礼等人抛弃的吗?从表面上看,“卖身”协议是朱新礼等人签定的,但他们为什么愿意“卖身”?难道他们不想把“汇源”做得像可口可乐公司那么牛甚至反过来收购可口可乐吗?自从十多年前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可口可乐就势如破竹、迅速在中国做大;而汇源等民族品牌虽然也迅猛发展,但与可口可乐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这固然有资金、技术、历史、品牌、营销等各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中国消费者作出的选择。现在有超八成的网友不赞成汇源被收购,但不知这些网友想过没有:如果中国有八成消费者在买饮料的时候首选汇源果汁,汇源早就成世界第一饮料了,它还会被可口可乐收购吗?如果人们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反对汇源向可口可乐“投降”,这不是很好笑吗?
“保护民族品牌”不仅是某一个或几个企业家的事儿,更是全体国民的事儿。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过分强调“民族”并不可取,但适当的“保护”还是应该的。如果国人真的觉得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真的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民族品牌消失殆尽”,那就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而不应该一味指责被外企收购的本土企业及其企业家。
作者:
盛大林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