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回应中国热钱质疑应有饱满细节
2008年07月15日 14:15新民晚报 】 【打印

在这样一个信息纷杂的年代,真实越来越依赖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对于政府部门来说,面对舆论关于热点问题的质疑乃至传言时,饱满的细节应是取信于民的最佳利器。可惜的是,饱满的细节仍然是政府有关部门回应质疑时的稀缺品。

最新的例子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7月14日的《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外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谈到中国热钱问题时语出惊人:中国不存在热钱。这一明显有悖于常识的论断引起了网民的质疑。外汇局的反应倒是很迅速,报道出来当天,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新闻处就发表了声明,指出这一报道不代表外汇局的观点,并称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采取了种种积极有效的措施。

这份声明给我的感觉是语焉不详,甚至是欲言又止。外汇局的意思是说,他们没有表达过“中国没有热钱”的观点,这个好理解,但媒体所指的“外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外汇局对这一观点一口否认,是认为这个负责人不能代表外汇局呢,还是这个负责人根本就是媒体杜撰出来的?这个声明没有给出答案。干瘪的“不代表本局观点”,因为没有饱满的细节,令声明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中国的热钱到底有多少可能很难统计,但中国有大量热钱却是公认的事实。前不久,新华社就播发了特别报道“热钱追踪”,对国际游资进入中国的渠道和危害作了深入的剖析。此次《中国经济周刊》再度把热钱问题提出来,缘于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6月25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虽说张明推算出的热钱规模未必准确,但人家好歹是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推算出来的。现在,这位“外汇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却未能以更翔实的论据来驳斥张明的结论,反而提出了没有任何论据支持的“中国没有热钱”论,引发如潮质疑自然很正常。而在媒体报道之后,外汇局的声明却同样没有技术含量,缺乏饱满细节,令人失望。

外汇局迅速的声明已经足以说明他们对舆论的重视,这是好事。但过于干瘪的声明,却将有关部门回应舆论时不重视以细节取胜的痼疾也一并呈现了出来。事实上,回应热点话题争议也好,辟谣也好,政府部门较多习惯于下论断少论据,这实在不是一种好的行政思维。没有说服力的释疑和辟谣,有时会加深疑惑,甚至加速谣言的传播,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见了很多。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政府部门无疑有着巨大的信息优势,正因如此,政府部门在释疑或辟谣之时,应该提供更多细节,以提高自己言说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才对,这是一种技术需要,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如果说信息社会对每个公民来说都是一种选择的考验,注重信息的细节说服力,改变“我说你就要信”的既定行政思维,对政府部门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赵勇   编辑: 王平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