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度千
苦难,是检验道德的最佳标准。这句话暂时还不是名人名言,而是我的脑海刚刚冒出的一个看法。这一看法来自眼下四川的这次地震。这场巨大的苦难面前,多数人或忧心如焚,或义施援手,但也不乏漠不关心、麻木不仁之辈。
如果一些小朋友对地震漠不关心,算不算冷漠呢?多数人估计会选择否定,但有些孩子家长却不这么看。这不,广州有位家长就率先对其孩子不关心地震的行为表达了严重不满。《南方都市报》5月15日的报道说,祈福新村有位业主在社区论坛发帖,称他每天都在报纸和电视上关注四川灾情,可他儿子却不关心这些事,坚持要看动画片,老爸做思想工作也不行。他担心儿子太“冷漠”,在论坛求助,希望业主们合作为孩子们搞点公益活动。很快,他的帖子引起了其他家长的共鸣。
我认为,家长们的担忧正逢其时,过早发现儿童的冷漠,是远比智力早教还重要的事儿。现在,什么都讲究从娃娃抓起,学英语、练钢琴、下围棋,家长们都不惜血本,在道德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却不太用心。诚如专家所言,防止孩子长大后变得冷漠和自私,从小开始做引导工作确有必要。
不过这“引导”二字,可是“简约而不简单”啊。强行给孩子讲解,强制要求孩子看救灾新闻,显然不是个好办法。最好的办法,应首选“榜样的力量”。如何树立榜样?现在就是好时机——如何表现对灾区人民的爱心,如何融化孩子的冷漠,家长们现在大有可为。
“冷漠”其实也是一种传染病。父母不孝顺老爹老妈,孩子长大后八成都会模仿一点;同样,父母助人为乐,儿子将来品德优良的几率必然大增。央视有一公益广告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昨天,一同乡就去当了回孩子的道德老师——捐款捐血。他提及另一当老板的同乡之表现时,一脸的不屑:一个子儿也舍不得捐。于是联想到老板那从来不拿正眼瞧人的11岁儿子,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原因。
前年,沈阳有一知名血案,与孩子的冷漠不无关系。一男子与妻子发生争吵,一怒之下,挥斧上阵,砍死了她。他们9岁的儿子就像看一场电影,目睹了整个过程,既不哭闹,也不求助或报警。心理学家后来找到了孩子冷漠的原因:原来父母在家吵嘴与打架,一直都跟吃饭一样正常。
“冷漠”易传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年头孩子们多系独生子女,特别是都市里的孩子,从小缺乏交流的伙伴;加之人与人之间有着本能的防范心理,多数家长一般不鼓励子女与陌生的孩子打交道。久而久之,孩子的“冷漠”就自然形成了。
看来,我们还是得感谢那位率先发现孩子“冷漠”的家长,没有他的提醒,就没有本篇文章,当然也就少了我们共同思考少儿冷漠的一个契机。
作者:
度千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