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社论:一寸川山一寸力 一寻岷江一寻情
2008年05月16日 08:4221世纪经济报道 】 【打印

社论

震后救援在争分夺秒,在险象环生的山区彻夜急行军百余公里的救援官兵,在废墟中拯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在前线子弟兵的身后,是整个国家和全国民众的坚强后方。现在整个后方都行动起来了。

中国政府、军队和民众互励互携,在这个利益分疏的市场时代,用万众一心的坚韧奋战,创造着令人耳目一新的国家共识和国家团结。

这种共识和团结有其前提,一是政府和军队真正以民为本,为民众的安危和社会的秩序而全力拼搏;二是民众支持为民服务的政府作为,支持政府在关系国家安危的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并且自愿自发地配合或参与政府领导的重大举措。只要能形成这种社会共识和社会团结,无论遭遇何种外部挑战,还是遭遇何种等级的灾害,中国都可以从容应对挑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长久以来被认为是“温室里的花朵”的80后和90后一代,在大事接踵而来的2008年完成了他们的成年礼。他们开始去深入了解和研究国际政治,开始关心和研究国家社会问题,他们呼朋引伴呐喊“中国加油”,他们相约去献血,去捐款,去做志愿者。

这次震灾的社会捐助,无论是广泛程度还是数量,都有望创造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一些地区的血库已经被“挤爆”,而不得不安排预约献血;不少企业(相当部分是民营企业)的捐款都达到了千万人民币;此次参与救灾的志愿者的数量也会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三十年来中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因为此前社会公众在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进程中刚刚经历过一次广泛的社会动员。由于政府及时公开信息,民意得以自由抒发,而主流民意毫无疑问又是支持政府全力抗灾,这样,社会力量和政府行动之间形成了极为可贵的和谐互动。

抗震救灾的万众一心,对于此后一段时间的抗震救灾和预防疾病而言,是信心和勇气的源泉。即使过了震后三天的黄金时间,救人工作仍然不能轻言放弃;而预防大灾之后的疾病流行,安顿灾民的生活和心理,任务也极为繁重。另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经过多日的连续奋战,救援者们已经极度疲乏,要尽量及时地换上后备队,避免救援者的损失。

目前来看,这次抗震救灾,系统性地达到了中国抗灾的一个新高度,在中央政府的反应速度、组织协调、后方支援和信息开放等方面,海内外媒体已经多有赞誉。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地区的一些中青年心理专家在震灾发生之后即已被征调灾区,这意味着中国救灾体系的运行已经比较细致。接下来的预防疾病、安顿灾民等挑战,将进一步考验此次救灾水平的成色。在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氛围里,十余万英勇善战的救援者们必定会再接再厉,拯救更多的同胞,创造新的救灾历史。而那些尚在观望的富豪们,应该见贤思齐,是你们慷慨解囊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也许在群山和废墟之间,会留下救援者永远的遗憾;也许岷江呜咽而过的那些大地创伤,多年时间都无法平复;但是,这次抗震救灾,以及正在进行的兼顾抗震救灾的奥运火炬传递所展现的社会团结和共识,将作为国家制度建设最可宝贵的财富,引导中国浴火重生。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