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大国国民,应持何种赈灾心态?
2008年05月16日 08:23红网 】 【打印

我们的国民,在这次天灾之后的表现是完全合格的,甚至说是优秀的,这样应急得力、动员及时、全民主动参与的盛事应该具有史诗般的纪念意义载入中华宝库和文明历史。至少在大震之后能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至少能够搁置闲事,尽献绵薄;至少在同胞罹难、情势危急的时刻,海峡两岸念及骨肉,通过关爱弥减隔阂、递长亲情……

看震天的动员口号与铁一般的坚强意志共同聚合力量,看急切的关怀与捐助财物如海潮般一夜间几何式增长,灾区人民失血,我在后方献血,国人就这样通过自身感同身受的灾难体验,与血脉相连的真情实感,瞬间将全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变成了赈灾的战场,遍地都是战士,遍地都是勇士,遍地都是英雄。

川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全国人民都跟你们站在一起。

史诗和赞誉,关切和亲情,激发和重塑了中国国民的赈灾心态,我们在不断赞扬和良性鼓动的同时,仍不能将所有的褒义词赋予给所有的国人。尽管在赈灾的议题上,我们有着共同的声音,和共同的举动。

大地摇晃,反而人心渐齐。然而当一幕幕的惨剧不断上演,离别世间的人数不断上涨,在互连网这个迄今最开放、最具动员力的空间,不同的争论也伴随着赈灾同步展开。我们不刻意去求证,那些将地震前所谓征兆、所谓地震预测的人的动机,尽管一些谣言制造者得到了应有的法办。

我们所追问的是,即使是一般的表达和争论应该有个怎样的度的问题,大国国民应该表现出怎样的心态与气度的问题。

很显然,网民对于震前报道的自然征兆也好,所谓的震前的预测也好,都不是通过一般的逻辑联系就能确定的,世界地震预测的难题即使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势下,谣言和争论却在“血与生命”的悲痛事实面前得以展开,谣言止于智者,然而三人成虎,又使多少人听信?不论怎样,且听一句话,责任终归会有人来承担,但是现在的紧要是救命救人。争论过多,势必积累怨言,稀释政府公信,动摇赈灾意志,分散赈灾精力。前两天,在与美国一个老教授通邮的过程中,他甚至提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你以及你的朋友中对地震前的征兆怎么看?

想来,国内这些连顶尖科学家都难以判断的自然现象多少有些“马后炮”的算帐意味,这样的争论所带来的除了一定意义上的反思以外,应该附带了太多于抗灾不利的副产品。作为后方,我们的国民除了停止一些无谓的争论,全心全意坚强有力地表达支持以外,我们别无选择,那些面临生命拉锯战的同胞此刻需要这些而不是争论。对整个灾害的发生的前兆、过程、原因、预报等等此事,此时多说无益,何不理性地拖延时日,给那些有益于救灾的思想和力量更多空间与支持?

我们还发现,在广阔无垠的互连网上,一些针对企业、明星、大腕的声讨不绝于目。我们相信那些荣登了捐助排行榜的组织和个人都是怀着“凄凄同胞情,怜怜骨肉意”的朴实心态力所能及地表达了普通国民的情怀。然而在我们迫不及待地声讨一些外企、更多的是地产界这些暴力行业的时候,我们能否明了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甚至发现,一向被国人崇敬有嘉、奉为体育大使的姚明也在QQ群的空间被树成了箭靶,恨不得怒目视之。如此心急的“道德胁迫”能否暂时休止?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新的思维和心态,通过“道德诱导”或者“道德鼓励”的方式软性地提醒他们。

更或许,他们本身正在筹划捐助和更多的捐助,而我们正在以仇恨的眼光看着他们。况且,捐助的企业固然应该受到国人的尊重,这种尊重不是一时的,不是赈灾期间的,而且需要更长久,更实际的。那些吝于慈善、视灾民为乌有的组织和人们,所接受的道德评判不该是暂时的中伤,而是给予机会后场域之后的重新评判。我们能否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尊重他们,听其言观其行,给予时间,再做裁判?

震灾后的国民整体而言是值得称颂的,我们还要思考这种精神能否持续更久,是不是伴随着一时的地震昙花一现,我们灾后重建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比救灾更多,不说损失了多少多少财物和生命,我们万幸留下来的那些人民,其精神创伤和心理弥合的成本和时间更需要我们国民长期关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域广阔,不单单面临奥运会和汶川地震这样的举国大事,还要面临许多不能预测和不能避免的危机,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精神持续发扬?地震给予我们国民的只是一段历史空间的历练,我们经受住了个体事故的考验,那么我们会不会只把地震当成地震,国民在地震期间展现的理性和热情伴随着亲人罹难和抗灾结束而远行呢?

我们良性的国民心态应该得到长久的蕴育和保鲜。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吴晓林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