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把抗灾凝聚的民族共济精神传给子孙
2008年05月15日 08:45西安晚报 】 【打印

当地震降临时,除了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抗灾,考验的更是社会文化的底蕴。考验的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是否坚实。无可否认,地震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死亡人数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克服当前地震带来的困难,我们不仅仅需要物质、技术、医疗的支持,更需要一种全民族的凝聚力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所拥有的物质基础有了一个飞跃,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基本达到了小康标准,但在小康发展之路上,我们也应该追求心灵的健康和思想的升华,这是全面步入小康的思想保证。令人遗憾的是,大众文化中的某些传统被我们丢弃了乃至变味;比如某些人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一些不法分子居然利用地震灾难进行短信诈骗,就是极为恶劣的个案。

此次地震抗灾中,除了社会各界上下一心、共渡难关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又在重新收获一种精神,笔者把它定义为抗灾所凝聚的民族共济精神。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底蕴。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群体,也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底蕴。作为一级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应当及时地发掘存在于民众之中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要求,并将这种民众之魂加以概括、提炼、升华,使之成为招引和激励广大民众团结奋进的一面旗帜。今天的民族共济精神不再是狭义的、局限于某个方面,而是在与时代共进中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比如说法制观念、权利观念、创新观念。

我们要向一线抗灾人员学习,学习他们的三种精神。一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精神。抗灾人员把危险留给自己,救死扶伤,可歌可泣。二是无私无畏的精神。抗灾人员面临余震不断的灾区现场,毫无畏惧。三是科学务实的精神。抗灾人员在救援过程中,理性、科学地判断,措施得力,比较好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我们也要向包括记者、志愿者、捐款捐物的同胞以及身在灾区却不忘救助他人的民众学习,学习他们团结互助、互相关爱、恪尽职守、依法行事的精神,学习他们所体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综上所述,民族共济精神实质上就是多做贡献少谈“报酬”、注重“大我”多于“小我”的精神。有人觉得,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精神只有像雷锋那样的少数先进典型才能具备,多数人无法做到。这种缺乏自觉和自信的态度是不正确的。我们只要客观地观察一下就会看到,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既离不开对家庭对社会的索取,也不能不对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的回报和奉献。在这种奉献与索取之间,具体到每个人,其所得所失计算起来可能会千差万别,但从总体上进行衡量,则必定是奉献多于索取,积累大于消耗,乐于吃亏的“傻子”多于只知占便宜的“聪明人”。不然,我们今天的生活何以会比我们的前人好出千百倍?如今,世界上的财富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这个基本的趋势,证明了鲁迅先生指出的铁的事实:“世界却正由愚人造成,聪明人决不能支持世界。”

一种精神转换为所有人的行动,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正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民族共济精神在新时期下大力倡导的必要性和可贵性:民族共济精神就是一面镜子,在对照中折射出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灾难终将过去,但由此而激发出的民族共济中的公民精神和城市精神,将永远成为我们最宝贵的非物质财富。

今日四川地震评论集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毕舸   编辑: 陶沙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