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5月13日,温家宝总理亲往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地震灾民安置点看望灾民。在孤儿室里,温总理不停安慰着一位失去亲人的女孩,孩子泪水涟涟——这一镜头,昨天被各地电视台反复播放。这个画面,在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同时,也使人们为此次大地震造成的惊天悲剧而心颤。
汶川大地震,已经造成了人员的重大伤亡。而在不幸遇难的一万多位民众当中,为数不少的还是孩子。那些在地震前几分钟还活蹦乱跳的孩子,几个小时后竟然撒手人寰,如此惨剧,令人心痛。手足同胞遭遇大难,本已令全国民众伤痛不已,而许多孩子的不幸,更激起人们心中的大悲之情。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时,是5月12日下午2时28分。这个时间,也正是孩子们在学校求学的时候。抗震能力不强的楼房经不住地震引发的巨大破坏性能量,不少教学楼在地震中倒塌,使得孩子的伤亡数字迅速增加。
为什么许多人把目光聚焦于教学楼的倒塌?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待在教学楼里的都是些孩子——孩子们聚集在一起,人口密度相当大,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公共场所;孩子们自救能力、逃生能力比之成人更差;更因为孩子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是父母心中永远的希望。而如今,天灾无情,花朵未放就已枯萎。面对此情此景,人们的心痛无以言表。
故此,即便在教学楼倒塌的同时,还有许多工厂车间在倒塌,还有一些其它楼宇在塌陷,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多聚焦于教学楼;即便生命的公平维度不以长幼区分,但平心而论,最揪人心的,还是孩子们遭遇的不幸,还是孩子们所栖身的教学楼的脆弱。
无疑,拯救孩子,必然成为以政府为主导的救援系统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灾难,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这个星球上的人类过往漫长的、经历了无数灾难考验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一次的地震灾魔肆虐,导致生灵涂炭。而在坚强、果敢的救援队伍挺进灾难中心之时,拯救孩子的行动,就已经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拯救孩子,从拯救孩子们的生命开始。我们在昨天的社论中表示,救灾的真义是拯救每一个生命,拯救生命应成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不必怀疑,每一个有生还希望的生命,都值得“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但同时,在一场拯救生命的战斗中,救生资源当更多向孩子们倾斜,亦是人们的共识。正如泰坦尼克号的挽歌唱响之时,成年人为孩子们让路,男人们为妇女们让路——这样的举动,成为一艘巨轮即将沉没的时候最为惊天动地的悲歌。
新华社昨天播发的一条消息,同样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重灾区北川县城里一位名叫宋欣宜的3岁小女孩,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40余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小欣宜父母无私的护子之心,既是人类自身对于幼小生命的本能呵护,也是一份感天动地的无声大爱。拯救孩子,在小欣宜父母的心里,不用选择就有了答案。
我们注意到,目前学校、医院等灾区里的重灾区,已经成为救援者攻坚的重要场所。必须看到,距离此次地震发生的时刻,时间一点点地在拉长。而一旦突破地震灾难救援最宝贵的黄金时间,那些废墟里的孩子,那些柔弱的、缺少自救能力的小生命,就有可能离死亡更近。如果说灾情就是命令,倒塌的教学楼里边成群的孩子们,废墟里边已经没有多少力气呼救的孩子们,已经为救援者吹响了冲锋号。救援者每一点的努力,都是在奋力打通生命之路。
拯救孩子,其实也还有延伸的含义。经历过大地震而幸存下来的孩子,与其身体的受伤一样,心灵的伤情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因为大地震而成为孤儿的孩子,更需要社会的温暖与救助。
因为飓风、地震以及海啸等大自然灾害之后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以往并不鲜见。这意味着,与此刻拯救孩子的生命一样,灾后针对孩子们的心灵救援,同样必须及时且富有效率。回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当时因地震致孤的孩子,因为整个社会的守望相助与浓浓关爱,而坚强地生活下来,并充满了对于社会的感恩之情,成为人间佳话。32年前的爱心与经验,当在此次大地震之后,得到传承与延续。
编辑:
陶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