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英杰
2008年5月12日,这必将成为国人难以遗忘的一天。当天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截止目前,仅四川地区就已造成近万人死亡。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国内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这一天,成千上万人再也看不到当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阳;这一天,全国人民感受到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震动,更是心灵上巨大的悲怆。
然而,灾难面前不容许我们陷入无尽的哀伤。现在最为紧要的是,发动一切力量搜救受灾民众,不惜一切代价与死亡抢时间。在这场灾难面前,生命高于一切,没有什么比抢救民众生命安全更为重要。当前所有救灾工作的核心,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展开。要知道,此时不知有多少人,正被压在钢筋水泥、木头砖瓦下,不知有多少家庭正在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特别是,由于地震发生在下午,学校都在上课时间,有些地方因为学校发生垮塌,学生被掩埋在建筑下。在这样的时刻,只要抢得一秒钟,就意味着多给待援民众减少一分痛苦。
这次地震发生后,有关方面迅速发布信息,及时测定震中位置,为救灾工作的开展抢得了先机。获悉震情后,温总理更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对迅速、有序开展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重大作用。正如温总理所言,在灾害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这就要求,震区党政领导绝不能慌乱,而要及时、合理地制定抗震救灾措施,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投入这场生死搏斗之中。因为在这时候,民众首先看的是政府的表现。只要政府部门高速有效、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就是给当地民众最好的镇定剂。
在灾难面前,政府部门还需怀抱信心和勇气。这种信心和勇气,不单体现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斗志上,更需站在高瞻远瞩的科学立场上对待各项抗震救灾工作。比如震情甫发之时,传言和不安情绪乃正常的、普遍的社会表现。对此,有关部门要做的就是坚持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实情。这样的话,各种传言自会很快消散,社会情绪也会回归理性。而如果不是坚持信息公开,不是秉持实事求是精神,任何带有不客观因素的“辟谣”或“稳定民心”措施,反倒可能引起不必要的社会疑虑。
这样说并非无的放矢。就有地方地震局一方面以“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作为没能提前作出预报的理由,另一方面又轻率地表示该地“有底气,经得住考验”,甚至过于急切地告诉尚可能发生余震的震区(包括震中附近地区)民众,呆在房屋内“仍然安全”,“市民可在屋内休息”,等等。问题是,既然对提前预报没有把握,又何来如此明确的预期和信心?殊不知,民众的信心很大程度来源于政府高度负责的理性态度。只有让民众了解真相——而不是只告诉民众“好消息,政府与民众才能够站到一起,坦然面对不可预测的天灾,携手共度危难。事实上,从抗击非典等重大疫情中,上述理念和原则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验证。
历史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要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除了要有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还需要周全细致的救灾方案,强有力的统一部署,并应及时作出自我检讨。翻查20世纪中国发生的几次地震灾害,就可看到不少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
首先是要充分预见救灾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不利因素,及时安排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旦发生地震灾害,震区马上会面临的就是停水、停电、通讯和道路中断等局面。这是几乎所有大地震的共同特点。如果不及时应对,必然给救援工作增加很大的困难。震区的气候和天气因素,往往也会影响救灾工作,甚至可能导致更多人员伤亡。比如1920年12月16日甘肃大地震,死亡人数多达20余万人,而许多人就是因严冬气候冻馁而死。(顺便提一下,这场巨大灾难迟迟才为外界所知,直到次年3月一位外籍人员前往考察并进行报道,北京的官员和其他省份的人们才了解那里发生的悲剧)据天气预报,未来三天四川大部多阴雨天气,这更为救援工作增加了极大难度,也就有必要“未雨绸缪”。
还有就是要防止灾后发生疫情。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以往重大自然灾害的普遍特征。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肠炎、痢疾迅速在震区蔓延,发病率比往年高出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所幸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此高度警惕,避开了瘟疫的魔影。疫情和震情一样具有强大杀伤力,必须及早安排防范措施。
其次,既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震救灾,也要乐于接受世界各国和组织的支援救助。
毫无疑问,在灾难面前,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更大的胜算,更多人的生命和安全也就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这一点,现在应当不成问题。但要知道,1949年以后发生的两次大地震,官方的抗震救灾思路却并非如此。1966年3月份,河北邢台地区连续发生6.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口死亡8千多人。囿于国际国内环境,当时提出的救灾方针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而唐山大地震发生后,面对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八方来援”,官方的态度却是“我们堂堂中华人民共和国,用不着别人插手,用不着别人支援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一大遗憾和教训。相信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局面肯定不会发生。毕竟,在自然灾难面前,不仅我们不能成为旁观者,整个人类都不是局外人。
第三,在抗震防灾过程中就应启动反思和弥补机制,及时总结这场自然灾难在人为方面的经验教训。
每一场天灾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人为因素。比如预警机制是否不够健全,具体的救援工作是否存在不足,都值得实时检讨、尽快改进。特别是防震减灾部门,更有必要对此作出必要反思。说明白一些,“地震难以预测”固然可以作为免责理由,却不应成为防震减灾部门的“座右铭”。防震减灾部门的职责,就在于监测震情,并尽可能提前预警。也就是说,预测不出地震发生时间也许是常态,但成功作出预测和预警,才是防震减灾部门所应汲汲以求的目标和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次未经预警的地震发生,既是对防震减灾部门敲响的一记警钟,也是提供反思和汲取经验教训的一个机会。邢台地震是国内1949年以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周总理当年就指出:“这次地震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一些代价不能白费!我们还可以只留下记录吗?不能!必须从中取得经验。”地震发生当晚,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的邢台震区综合性地震考察队成立,来自数十个国家部门和机构的3000余名科研工作者先后奔赴现场展开多学科考察研究。邢台地震由此成为中国地震科学研究的一个新起点。
还要提到的是唐山大地震。那场悲剧是在“比较明确的长期背景判断,基本正确的中期趋势分析,扑朔迷离的短期预报意见”大背景下发生的。可叹的是,直到地震发生一个多小时后,距唐山仅150公里的北京国家地震局还不知道震中在哪里。这一次,汶川县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国家地震台网就测定出震中位置和地震强度,比之以前明显有所进步。然而,如果能够再提早一些,甚至提前作出预警,那将会有更多的生命脱离苦难啊!
归根结底,所有的抗震部署都应在“生命高于一切”理念统领之下,所有的救灾措施都应以救助民众生命和安全为依归。如此,在这场特大地震灾害面前,我们就能够携手同心、众志成城,跨过2008年最为艰难的时刻!
走笔至此,在网上看到凌晨发布的消息,温总理在都江堰临时搭起的帐篷内,提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四项要求。其中“人命关天,救人要紧”一语,在朴素表达中不无透露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在此,我真切期望:全国人民一起为汶川地震死难者致哀,为灾区民众祈福!
作者:
魏英杰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