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上半年,中国税收收入2.49万亿元,增收5615亿元,增幅达29%。换句话说,摊到13亿中国人身上,相当于每人多贡献了430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5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
把这样两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或许并不恰当。不过,大体可以说,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更多地化为了国家财政收入,或者说,国家财富的增长要远高于百姓财富的增长。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事实。
可以观察到的是,过去几十年,在财税政策方面,中国因循的思路,正是聚天下财力物力于政府,由政府安排各种支出,所谓“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种思路,确实支撑了一大批重点项目,也让中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不过,这只能理解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安排,这种特殊性已不适应于今时今日。
国家以民生为本,经济增长和国家财富的积聚,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一国百姓福利。我们曾经相信,只有国库充裕了,才可能为百姓谋利,提供更为丰裕的公共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但是,审视过去几十年的制度安排,财富固然集中于国家财政,但是真正用于民生改善的资金,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究竟几何,而且,政府在社会保障、医疗以及公共服务品提供上的欠账还越来越多。
虽然,中国百姓确实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也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但是,从分配格局来看,重心依然偏向于国家财政。这样的格局似乎表明,政府依然相信以举国之力做一件事情的效率,认为把财富分散于民间,不如掌握在国家手中,因为政府能够使资金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可以说,国家财富的增长和普通百姓财富的增长是不匹配的。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年均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率,过去5年间,财政收入增长一直在20%以上,不过百姓收入增长没有那么快,普通人福利的增加没有那么快,如果考虑到财富分配不均的局面正在加剧,则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经济增长并没有太多的感受,因为这一切与他关联程度还不够。
近几年来,中央政府提出,要利用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财政收入增加比较多的机会,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改善百姓福利。这是政府职责所系,也是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的必然趋势。不过,这也只是硬币的一面。
或者可以说,让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真正以民为本,就应该从国富民强的循环中走出来,坚持以民富国强作为政策出发点。从财富分配的角度考虑,如何减轻百姓负担,政府主动通过税制改革,通过减税等制度安排让利于民,让财富藏于民间,是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
经观社论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