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当人们为太多、太长、太滥的会议厌倦、厌烦之时,北京市海淀区不设主席台的会议,让人感到有些许新风吹来。
媒体报道说,在海淀区今年召开的一些大会上,区里四套班子领导和普通干部一样在台下就座,而台上只有主持人和发言席。会风改革的结果,是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作秀作派的少了,会短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好了。
这一变化源于今年4月海淀区《关于改进会风文风和工作作风的若干措施》的出台。该文件规定,今后,海淀区内召开各类会议,将不再介绍与会领导,也不再设主席台,只设主持席和发言席。主持词中不得再出现“百忙之中”、“亲自光临”、“热烈欢迎”、“重要讲话”等词语。一般性会议时间严格控制在一个小时之内;区里不再印发纸质文件;领导基层调研,不再准备汇报材料。
设主席台,是各类会议的惯常做法。人们可以从主席台上看到官阶的大小,还可以从台上领导的多少,揣度出领导对会议所布置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一条潜规则。
中国人开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哪里学来的,我没有考察过。一个小小的主席台看似不大,台上与台下的距离也不算太远,可它却传达了某种或明或暗的信息。北京海淀区不设主席台的会议,让人看到了执政作风、政治规则的悄然转变。
在中国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启动政治革新进程已是众望所归。当“政治文明”这个词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后,中国的政治规则随即进入了加速嬗变期,从中央到地方,一些频频打破中国长期以来设定的政治规则的变革,格外引人关注。
比如,中央领导取消每年夏天的北戴河度假,简化领导外出的迎送程式和接待规模,中央领导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集体学习……这些,在带来执政新风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中央政府走向民主、务实的努力。
比如,重庆市把百姓推到报纸的头版,让读者“习惯到二版找领导”,以一种低姿态悄然塑造新的政府形象,新的官员关系。它不仅改变着时政新闻的报道模式,也正在打破某种政治待遇的潜规则——在并无统一的明文规定下,一些地方,什么样的领导上头版头条,什么样领导的报道标题用多大字号,都成为一种政治待遇。由此,官员们热衷于上头版头条,报上留名、电视留影;公众也根据某一官员“出镜率”的高低判断其仕途前景。
与此同时,不做事、不犯错、没有争议便可稳稳当当做官的官场规则,也被局部颠覆。仇和擢升为江苏省副省长,给了人们一个重要信号,有争议不等于有毛病,富有争议的官员,未必就仕途黯淡。
与这些政治规则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官媒关系”。中国放宽对境外媒体在华采访的限制措施;湖南郴州发文公开表示“奖励舆论监督”;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上网发帖向网友拜年,毫不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热情,直言执政者应接受互联网的挑战。当然,我们不能指望官场的积弊,靠一时一人一事,有根本的改观,但种种并不高调的政风转变,却传达出执政文明的理念在政治规则中的渗透。
建设政治文明,无非是摆脱政治蒙昧和政治野蛮。尽管哪些东西可以归入政治上的蒙昧和野蛮,可能一下子说清楚,但建设政治文明必然促发人们去辩识、去思考,哪些政治上的思维、规则和行为应当被抛弃。
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在客观上提升了人们对民主政治的期望值。尽管我们的一些政治规则,仍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也留有很强的转型期印记;尽管我们还时常能够感受到现代执政理念与“潜规则”的博弈,沉疴旧疾一时难去,但在政治领域中,用“明制度”替代形形色色“潜规则”的革新,不断出现,这让我们看到了政治规则变革的渐强足音。
作者:
张农科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