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云南省政府官员车志敏6月25日在昆明称,该省将在全国首设“诤言奖”,最高奖金高达五万元人民币,以此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监督政府工作,促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新华社6月25日)。
典籍上的“诤言”,意为“直言规劝,止人于失”。在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
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不仅缔造了“贞观之治”局面,而且也使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敢于谏言的官员彪炳史册。但是,将古代的“纳谏”做法移植、嫁接到民主、法制的社会,其背后隐含诸多悖谬。
悖谬一,鼓励民众讲真话讲实话,重奖,恐怕为公众所不屑。在任何时代,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恐怕都很浓厚,并且都有讲真话、说实话的冲动和愿望。但回顾历史,包括现在,公众为什么难讲真话、不说实话?我认为,一是没有渠道;二是没人听取。说了白说,甚至可能招惹祸端,公众当然会失去参政议政的热情。从法律上讲,公民拥有批评、建议等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公众向政府“诤言”还需要重奖激励,这是对公正参政议政权利和热情的贬低和亵渎。“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凡是牵扯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的问题,每个国民积极献计献策,都是“分内事”,谈何奖励呢?
悖谬二,当今我国各级政府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恐怕都是公众所要提的“诤言”。比如,公款吃喝、公车浪费、公款旅游等官场腐败如何防范和杜绝?政府什么时候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解决住房、医疗和孩子上学等涉及民生的问题?住房价格不断飙升,政府采取什么手段予以遏制?等等,类似广受社会关注的社会难题、热点问题,恐怕都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诤言”,若论评奖,这些问题当然都是属于“诤言”之列,多年来,政府解决得如何呢?现实的、人人皆知的不需要诤言的“诤言”,政府都无从解决,我不知道政府还需要百姓提什么花样的、深层次的“诤言”?
悖谬三,据报道,诤言由设在云南省政府研究室的“云南诤言奖领导小组办公室”受理。诤言必须以书面文字表达,原则上不超过3000字。进言者可在云南发展网“诤言专栏”发送,或通过邮寄、直接送达等形式提交。从“诤言奖”的评选程序看,“诤言奖”的设置也很滑稽。诤言在哪里?在政协、人大委员的提案里,在报纸刊物的“一角”里,在网络的一篇“呐喊”里,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平头百姓的“牢骚”里。“诤言”不是评出来的,更不是下属整理成文,拿给领导过目审阅、研究出来的。而是政府大小官员虚心听取来的,用心感受、总结出来的。评出来的诤言不是“诤言”,而是中看不中用的征文比赛。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目前云南省设置“诤言奖”,我认为形式大于内容,其意是唤醒民众积极参政议政,共同管理公众事务,使政府决策更民主、科学,打造廉政政府、提升政府形象与公信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地方政府要想广泛吸纳民意、集中民智,共同管理公共事务,我认为首先政府要全力解决好当前政府关注、公众关心的社会难点、热点问题。二是扭转当今人人明哲保身、不敢说真话的“语境”,在社会倡导“说真话光荣、说假话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政府、特别是领导要放下架子,与民“打成一片”,不高高在上,不刚愎自用,惟“官”独尊,应该虚心听取民意,敢于重视自我。否则,“诤言”摆在官员的面前,也会被憎恶地一脚踢开。若撇开上述几个因素谈“诤言奖”,那“诤言奖”的设立只能嬗变为“诤言秀”。
文本来源:新快报
作者:
惠铭生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