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集团战略”
2006年11月02日 09:24
相关Tag
北京紧锣密鼓筹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即将登场。中国当局对于峰会的重视程度非比寻常,官方媒体近来从各个角度报道了论坛的消息,其中关于准备工作的各种环节更可以用“巨细弥遗”来形容。

新华网10月31日报道,北京已经周详做好各项准备,11月1日至5日,每日预报路况信息;交管部门启动环京“护城河”行动,设置五道防线,对121条进入北京的大小道路进行24小时全天候检查;公安局组织50余万市民,佩戴“红袖标”进行社区巡逻;从10月30日至11月6日,北京夜景照明设施将按重大节日标准全部开启,范围包括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中轴线各主要建筑和城近郊区各夜景照明景点、景区,环路沿线各高大建筑物、道路照明和灯饰等;北京地坛医院开通外宾就诊绿色通道,医院接待人员接受基本语言、非洲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培训等等。

这场中国最盛大的外国首脑会议,共有非洲大陆48个国家的众多首脑参加,只有5个台湾的“邦交国”除外。

中非论坛和峰会可能耗钱费力,但是从外交和政治成本计算,却远比单打独斗的双边外交更有国际影响力和宣传效果,更符合成本效益。

就在中非北京峰会召开之前的10月31日,中国和东南亚10国的领袖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了“中国—东盟(亚细安)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中国总理温家宝也与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亚细安领导人为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剪彩。

亚细安轮值主席国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博览会开幕式上说,中国与亚细安伙伴关系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双方15年来已将合作领域拓展到政治、安全、发展和一系列地区问题上,双方有决心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加强贸易合作、推进区域一体化。

就在南宁峰会不到半年前,中国也成功地在6月的上海举办了第五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除了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内的上合组织6国元首,伊朗总统内贾德也以观察国元首身份出席,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一年主办三大峰会 中国成“外交麦加”

一年内在国内主办三大峰会,云集的各国元首超过50名,中国成为世界领导人朝圣的“外交麦加”,已经不再是危言耸听之说。

这三大峰会的共同特点都是以中国作东,集体邀请某特定区域的领导人来访。这种一个对一群的外交运作方式,不但代表了中国实力被认可,以及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也为中国日后以对话伙伴身份介入该地区的事务奠定了基础。

东南亚在经贸上越来越依赖中国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中亚诸国在安全问题上也希望能仰仗中国来平衡俄罗斯和美国,而距离中国那么遥远的非洲诸国居然也集体成为北京的座上宾,足以显示中国的外交布局和眼光再不能从“韬光养晦”的单一角度来检视。

另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是三大峰会的国家几乎都是发展中国家,除了经济建设处于起步或略有小成的阶段,政治发展也都不是成熟的欧美式民主政体。它们或因为经济上羡慕中国的成就,或因为外交上与发达国家的接触经验而对中国有“感同身受”的亲近之情,作为一个集体,形式上难道不让人联想起1950年代不结盟运动寻找集体代言人的历史?

无论主观上北京的外交“集团战略”是否有这个意图,客观上中国发展模式(一党统治下的市场开放)至今的成功经验,让第三世界发现了另一种可能。

最近美国国家安全专家提出了“民主同盟”的外交战略,其核心思考包括人权超越主权,同盟可以对违反普世人道价值(如种族屠杀、人为饥荒)的国家进行军事干预。

虽然这还只是规划板上的蓝图,“民主同盟”的构思无疑对未来的国际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外交的“集团战略”,长远而言则恰好是北京累积抗衡“民主同盟”构思的国际关系本钱。

从短期看,“集团战略”的效果对于中国在“苏东波”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凋零中的孤立感,以及近期由于社会经济转型引发的不稳定因素,而对“颜色革命”威胁的危机感,也都一定程度有着缓解的作用。(凤凰视点)

叶鹏飞

   编辑: luwl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