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第安人的战争简史预测纳威人的“续集”
2010年01月14日 15:59 】 【打印共有评论0

我们先看一段在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的剧本情节:苏泰中弹后从高空落下,他尝试着利用叶子及藤蔓减缓落地的冲击,落地后已多处骨折,无法移动。旁边出现了一个AMP动力装甲,是Lyle,他一手抓起苏泰的辫子,另一手拔出刀子,从头皮附近切断,苏泰在痛苦中惨叫着,神经系统炸裂。Lyle把头发高高举起,这是纳威人与世界连结的桥梁,是意识的命脉。女主角纳迪莉的死神兽(Thanator,就是影片中的潘多拉最凶猛的地面掠食者)扑向Lyle的AMP,死神兽的尾巴已高速直接穿透玻璃罩,毒刺将Lyle钉在座椅上,全身的肌肉因毒素而痛苦地抽搐。此时旁边苏泰已经死去了。

不管想把纳威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战斗描述在什么时代,通过割头皮这个情节,连卡梅隆本人都不讳言的是:这就是对美国西部扩张时期与印第安人的战争为蓝本拍摄的——没错,很简单的故事,也很复杂的故事。

说它简单,是因为今天很多中国人把印第安衰落的过程描述的过于简单。人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总结印第安人的失败,没有深入讨论。广大的网虫网文站在印第安人一边,但他们总结的原因又往往过于简单,说来说去,无非就是白种人的凶残,屠杀或者说种族灭绝,以及军事力量的差距而已。

说它复杂,实际上这三条都是站不住脚的。要说凶残,印第安人的表现一点儿不比白种人差。剖开肚皮,剁下四肢,这是印第安人招待俘虏的常礼,至于剥下头皮装饰居室,就是他们的著名传统了。人类历史要真是凶残者得天下的话,恐怕就应该是印第安人去占领欧洲了。

屠杀同样属于一面之辞。人类社会对于屠杀和虐待的禁止,仅仅是近一百年来的事情,在此之前,屠杀还一直是国际交流的主要方式。欧洲人最初修建的那些定居点,包括居民、士兵、房屋等等,经常会在几年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在白人内讧的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也趁火打劫,搞了好几场大规模的屠杀。在美国独立以前,白人和红人基本上都是相互屠杀的,直到后来力量差距越拉越大,才变成了主要是白种人屠杀印第安人。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白种人和印第安人都是凶手,也都是牺牲。

种族灭绝的说法更加偏激,这种说法仅仅存在于某些网虫的口号之中而已。种族灭绝和屠杀一样,也是古代敌对群体之间的常事,但在北美,无论是印第安人还是白人,在对外和内讧时的双手都不干净,屠杀对方妇孺和伤兵时有发生,但这些基本上都是由一系列长期的孤立的零散的事件构成,远远比不上蒙古人屠杀中亚人,甚至汉唐对中亚的屠杀那么集中。更不用说如同清军灭绝噶尔丹部,德国灭绝犹太人那样有组织有纪律了。屠杀作为战争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历史中并不鲜见,但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目的性以及一定的规模,屠杀是不能上升为种族灭绝的,不然1937年的南京人所遭遇的,早就可以称作是种族灭绝而不是大屠杀了。

军事差距也不是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在一切技术中,军事技术是传播最快的一种。印第安人很早就发现了欧洲武器的巨大威力,他们利用欧洲市场对于兽皮的需求,用兽皮换取了大量的武器。而印第安人一旦武装起来,结合其土生土长的天然优势,就成为北美大地上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打败白人的战例并不少见,例如1812年迪尔本堡和1813年乔治堡的守军,都在印第安人手下全军覆没。至于他们扫荡的白人民兵,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况且火力上的差距,还可以通过灵活的战术来弥补。1835年12月爆发的第二次密西诺尔战争,美军历时七年,耗费二千万美元巨资(那时候是惊天巨款),阵亡一千余人,仍没有达到迫使印第安人全面迁徙的目的。之所以这么艰苦,就是因为密西诺尔人利用当地的复杂地形,发展出了一种成功的游击战术。在一次圣诞节的袭击中,他们甚至创造了红人对白人1:10的伤亡比例。可以说,作为美国军队的敌人,十九世纪印第安人的军事劣势并不比二十世纪的越南人更大。

凶残、屠杀、和军事差距这三条原因之所以站不住脚,因为它们都是从外部,也就是从白种人那边寻找答案。它们回答不了这样一个问题:历史上遭受过入侵、屠杀的民族数不胜数;打败亚洲的入侵者并不比美洲的更加仁慈,十九世纪的技术差距比十七世纪还要巨大,那为什么这些民族最终都保全了国家独立,而印第安人却赔了土地又折兵,沦为美国的少数民族呢?——显然,仅仅强调外部原因是不够充分的,真正的原因应该到印第安人内部去找,这就是印第安人的分裂。

和印第安人一样,纳威人并没有国家。他们是由一群松散的部落和联盟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聚落,也叫“基斯”。在文明的发展史中,这样的聚落必然要因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宗教的初级发展而被土地羁绊住,为结出的少量粮食,为水草的变迁去争夺他们认知的不多的土地,也就是互相攻伐。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金亮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