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谍工潘文郁:“自首”后打入张学良身边
2010年03月15日 10:03光明网-文摘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潘文郁的妻子廖素丹

当传奇的北京特科从历史烟云走进灿烂霞光时,那个被岁月湮没无闻的英雄群体渐渐由朦胧、神秘而清晰、高大起来。

年少志高

1906年,潘文郁诞生在汉江边上一座秀丽的小镇——湖北襄阳东津湾。潘文郁幼年好学善思,9岁的时候就天赋尽显,提笔成文,700字的文章竟能一气呵成。

1922年,16岁的潘文郁考入家乡的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启蒙者是正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的肖楚女。不久,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很快,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与其他共产党员一样,潘文郁也跨党加入了国民党。之后,潘文郁受中共武汉地委书记、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董必武派遣,回到家乡襄阳从事党务工作,身份是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特派员。

8月,在苏联支持下,莫斯科办起了中山大学。潘文郁和胡伊默、伍修权等11名湖北选拔的学员搭乘苏联的煤船离开上海,于11月上旬到达莫斯科。

中山大学的首批学员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潘文郁是其中之一。

才气逼人

当时的中山大学实际上还是苏联共产党的一个党团组织,所以,招收的共产党员多于国民党员。潘文郁被选拔为课堂翻译,在大学里开始小有名气。一年后,受聘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担任俄文翻译。

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这次会议是潘文郁革命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出席“六大”的142名代表中,有53名是被指定参加的代表,潘文郁是其中之一。潘文郁既是会议代表,又兼做翻译,为大会笔译和整理了很多文件和资料。潘文郁先后为周恩来、瞿秋白、苏兆征、蔡和森、李立三、向忠发、项英等中共领导人作俄文翻译。他的俄语水平和工作实绩受到周恩来等人的赞赏,潘文郁由此留在莫斯科工作,担任“六大”期间在莫斯科成立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秘书长。

这年年底,潘文郁奉命回国,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负责主持中宣部日常工作,并担任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及《布尔什维克》的副主编,为刊物撰写了大量重要社论及文章。这期间,他还参与了筹建左翼作家联盟的工作。

《红旗》自1928年11月20日创刊,到1930年8月20日停刊,共出版了126期。目前已发现潘文郁以“问友”的笔名为《红旗》撰写社论、评论、时事论文共64篇。他还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生活》等刊物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从中不难看出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革命才华。特别是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潘文郁成为李立三的得力助手,他还在担任向忠发的秘书阶段,代向起草了长达九千字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全体同志书》。

1930年7月成立的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上,年轻的潘文郁当选为委员。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