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们今天或许已经没几个听说过专有名词“清污”(清除精神污染)了。经历了一个运动不断的时代之后,作为那个时代的尾声和回光返照,“清污”运动来势迅猛却短平快,后劲不足,短短27天后便销声匿迹。但就是这场骤雨改写了中国科幻小说创造和出版的历史。
方兴未艾正当时
1978,改革开放元年。随着风气渐开,科幻文学也迎来了春天。对科幻人来说,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高峰。从叶永烈发表十年动乱后第一篇科幻小说《石油蛋白》开始,科幻创作可谓风起云涌。直到今天,中国科幻代表作和经典之作,无论是一般人耳熟能详的 《小灵通漫游未来》、《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是科幻文学界普遍认可的 《飞向人马座》,几乎都是那几年集中诞生的。除了这三大力作,当时热门的科幻小说还有魏雅华的 《温柔之乡的梦》,金涛的《月光岛》……
那几年,几乎所有的文学刊物和科学报刊都争相发表科幻作品,几乎所有的科技类出版社对科幻小说的出版都是敞开大门的。中国出版界很快形成了科幻出版 “四大重镇”:北京、上海、四川和黑龙江,集中地同步展现着中国原创科幻的水准。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科幻小说创作的真正繁荣不完全表现在多产,文学质量也全面提升,积极探索自我角色定位,旗帜鲜明地寻求本土特色和民族化。科幻创作的题材也趋于现实。鲜为人知的是,文学圈流行过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都有相应的科幻版本。比如《星星营》引用 《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写文革期间,造反派给“牛鬼蛇神”注射反激素,激发其返祖现象,长出尾巴来,变成半猩猩。科幻作品当时已经开始获得主流文学界的承认,《珊瑚岛上的死光》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跻身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飞向人马座》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不管怎么说,当年的中国原创科幻正处于青春早期,生命力蓬蓬勃勃,蓄势待发。但就在这时候遭遇到的历史寒流,几乎酿成灭顶之灾。
姓科姓文的争论
在说中国科幻遭遇的毁灭性打击之前,应该提到这之前的 “科文之争”。早在1979年,科幻文学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议就已经浮出水面。在一个必须有“集体归属”的时代,科幻一直悬在科学圈和文学圈之间,没有着落。
于是,矛盾出现了。开始是评论家站在科学普及的立场,批评小说中科学知识的错误,作家们则认为,科幻是文学,更重要的是激发想象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不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这样的争议渐渐升级。作家们没有后援,评论界则获得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钱学森曾多次表示,科幻是个坏东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科学和幻想是两种不相干的、敌对的东西。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