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中长大 金门县长李炷峰回忆823金门炮战
2008年08月18日 10:43南方都市报 】 【打印

翟山坑道外即是出海口,海水退潮,水道闸门外侧登陆艇抢滩处裸露出卵石。

海边还有两个岗哨,早已无人驻守。黄志庆带我们来这里时,岗哨下正有一个男人带着斗笠坐在那里钓鱼。

附近的小路一侧,挂着铁丝网。上面有骷髅标志的红色警示牌,提醒人们不要走进雷区。

地下坑道如蛛网般遍布整个金门,翟山军用坑道是一种,作为村庄中通往自家防空洞的坑道是另一种,此外尚有一种非军用的公共民防坑道,以总长2500多米的金城民防坑道最为典型。

7月27日下午,我们在导览人员的带领下去这个坑道走了一趟。坑道内有些潮湿,偶尔会有滴水从水泥洞顶滴下,所以要戴头盔。在长达半个小时的行程中,有两小段时间是在黑暗中前进的,一边的音箱则复现当年炮火袭击的声音。据介绍,坑道内有进出突击口22处,机枪堡2座,曲折射击位置7处,发电机1台、指挥所1座等,还有应急的粮食、医药和地下水井口。坑道还有多个通道与外界联结,如县政府、金门育幼院、国民党金门县党部、金门高中等。

当年金门还成立“战斗村”,要求“生活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组成了一个全民皆兵的民防体系。李炷烽12岁就被纳入编组,“大陆红卫兵,我们蓝卫兵(国民党党旗以蓝色为底)”。特别是在八二三炮战十周年的1 968年,整个暑假,阿兵哥都在训练,“我们小孩都要集合在一起睡觉、巡逻。”而位于太武山腹,由人工开凿的地下花岗岩洞———擎天厅,则是当年的作战中枢,有“地下堡垒”之称。这里目前也已开放给民,但前来观赏者需要提前预约。

马山观测站看大陆是金门距大陆最近的一个据点,两岸相距仅约2300米。林毅夫,曾经是金门马山连的连长,他是在1979年5月16日的晚上,泅渡到大陆的擎天厅所在的太武山,虽海拔只有253米,但却是金门境内最高峰。这里理所当然成为国民党军驻扎的所在,我们搭车绕着太武山转了一圈,原来的工兵基地现已荒废,原来的士官学校,现更名为“防卫指挥干部培训班”。附近 “南雄康乐中心”的牌子仍在,这里曾是军人看电影和业余休闲的所在,如今也是空空如也。一不留神,就会看到路边“军事重地,请勿进入”的标识牌。

“军事设施越来越少了,有的封闭起来,有的在还地于民之后被拆除了。”金门县政府观光特约解说员黄志庆说。但在金门的街头巷尾,迷彩色的碉堡、各种碑塔、雕像和防御工事仍随处可见。平坦的沙滩上,有防舰艇登陆的轨条岩,一排排斜伸向前方;旷野中还有反制从天而降伞兵的反空降桩;带刺的九重葛和琼麻,也在海岸边形成重重屏障……太武山周边目前仍是金门的军事要地,但和当年车水马龙的盛况比起来,现在确有灯火阑珊的萧瑟景象。“以前驻兵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人,慢慢地,到现在只剩下两三千人。”李炷烽说,当年一到下午,随处可见阿兵哥,金门有14个电影院,如今一个也没有了。

太武山下的“大舞台保龄球馆”,原来也是要排队的,“半年多就收回本钱了。”黄志庆说,阿兵哥走了之后,这里很快就垮掉了。金门县目前的总人口是8万多人,远不及曾经的驻军人数。阿兵哥成了这里消费的主体,对当地的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太武山下曾因驻军而形成一个热闹的商业区,裁军之后繁华不再。

大批驻军改变了金门的地理结构:填海、挖湖、筑堤……“筑海为田,富国利民”这样的勒石仍可见到,看到这个标语,黄志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其实主要是为了防登陆。

除了解放军登陆,还要防范国民党军人叛逃。李炷烽说,当年金门时或有类似的演习,如有军人逃走而短期内没有抓到,整个金门就风声鹤唳,流言蜚语漫天。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张学勤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