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中长大 金门县长李炷峰回忆823金门炮战
2008年08月18日 10:43南方都市报 】 【打印

尚未放弃反攻大陆企图的蒋介石,在美国支援下开始频频侵袭东南沿海。1954年9月3日,解放军始以炮火突袭金门,史称“九三炮战”。接下来的炮击,则要等到4年后的8月23日,在这之后,除1960年曾发生小规模的“六一七炮战”等战役外,至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解放军奉行的都是“单打双不打”的炮击策略。

李炷烽家附近曾落过三次炮弹。第一次是在八二三炮战期间,炮弹落在后院爆炸,没有伤到人。第二次是在1965年,读小学六年级的李在客厅神龛前的八仙桌上写字,一颗炮弹把10余米外的大门打垮。时隔一两年,一颗爆炸过的弹壳呼啸着以吹口哨的声音划过夜空,垂直落在房前一米处。李炷烽有时会捡炮弹的碎片去卖,锋利的弹壳边缘偶尔会划破他的手指。等到他当小学教师的时候,他将捡来的两个炮弹后座用一根铁棒焊起来,充当哑铃,一个哑铃重15公斤。

炮弹太多了,时至今日,它仍源源不断地被从地下挖出来,作为这里曾是战地的见证,向过往者讲述一段不寻常的峥嵘岁月。到此一游者,可到八二三战史馆、琼林战役展示馆、胡井头战史馆等地走走。

“毋忘在莒”莒光楼“毋忘在莒”勒石位于金门的最高处,在此可饱览全城风光,是游客必去之地而莒光楼则由昔日“金门英雄馆”变身“城隍文化展”。

战争中军心与民心的凝聚力是顶重要的事。国民党军队退守台澎金马后,最常被蒋介石说起一个典故是:毋忘在莒。该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田单复国”的旧事,被蒋介石拿来比喻念兹在兹反攻大陆的决心。1952年元月,他题写的这四个字,被金门数名石雕师傅协力勒在太武山顶的巨石上。当时北风强劲,金门尚未引进电动工具,这些工匠在简陋的鹰架上一凿一凿打出大字,再刷上朱红的色漆,耗时共4个月。“毋忘在莒”勒石高约4丈、宽约2丈,位于金门的最高处,在此可饱览全城风光,是游客必去之地。

与这一勒石有相同意涵的莒光楼,则是曾经的战地精神象征,如今仍为金门最著名的地标。莒光楼始建于 1952年,当时金门军民多被动员加入施工行列。楼高3层,气势宏伟,为仿古的城楼建筑样式,整体上继承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首都计划》的中国建筑固有形式,具有“赓续正统”的政治宣示作用,但又转化了北京紫禁城角楼顶层的做法,将传统城楼放在现代建筑的基座之上。

战争是最愚蠢的,那是历史的一种意外,一种 偶然,而非历史的常态。---金门县县长李炷烽顶楼题额“莒光楼”三字,既非出自蒋介石之手,亦与其他社会名流无涉,而是一个时年18岁,立过“战功”的小兵赖生明所书。

李炷烽小时候走路去数公里外的外婆家,总要经过莒光楼。当时金门还在军事管制期,他看着围墙内的高高建筑“好漂亮”,但又不得其门而入。莒光楼当年是被作为“金门英雄馆”来定位的,内多表彰金门历次战役中的“英勇官兵”之事迹。而在2008年的7月底,这里展示的是金门的城隍文化,三楼的展厅,则是对莒光楼和作为战地的金门的介绍,内中再无“英勇官兵”的事迹展览。

距莒光楼数百米外,昔果山和乳山之间,有一中山纪念林。一块石头上书“乳山故垒”四字,周围高耸的松树丛中,有很大一片空间,用来露天展示当年金门炮战时的武器:高射炮、战斗机和各种战车……还有蜡做的士兵在武器边做操作状。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张学勤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