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新战略与新安全观:空天一体是战略选择
2009年11月10日 10:28瞭望新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20世纪初期航空领域的军事化,使人类付出了沉痛代价,不过,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航空的和平利用,一个崭新的运输方式和科学研究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反过来又刺激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以及军用飞机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后来出现的活塞式战斗机、喷气式战斗机、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等。

在人类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战成为战争的新方式,有时,战争双方投入多达数百架飞机进行空中格斗。1944年,盟军对德国军队进行战略轰炸,常常一天出动上千架轰炸机和上千架护航战斗机。

第二次世界大结束后出现的人类航天活动,也被首先应用到军事领域,冷战期间,美苏在航天领域展开激烈而全面的竞争,航天器中至少70%以上被用于军事。霸权国家在打出和平利用空间和实现空间非军事化旗号下,千方百计建设以支撑地面信息化系统的空间基础设施,以独享航天战略利益。

上世纪50年代前后,苏联和美国在相继掌握发射人造卫星技术后,在空间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卫星成为观测地球的眼睛。60年代初,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卫星准确发现了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以及苏联船只和军事顾问人员等,为其战略决策提供了可靠和及时的情报。

美国早在1957年就率先提出“空天一体”的新概念。1982年,美国空军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司令部,主管地对地弹道导弹、以卫星为主的航天器等空军装备,其专门在海外作战的空军部队,也就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支航空航天部队。

在上世纪初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先后动用了12类50多颗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和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包括600多架攻击直升机,在夺取伊拉克制空权方面发挥了威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空天一体”方面,也不甘落后。俄罗斯始终重视建设国家空天防御系统,不断加强空天部队建设。作为军事大国,俄罗斯于2006年4月,通过了空天防御新理念,强调在集中管理所有执行空天防御任务的力量、装备和资源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空天防御系统。

美国在2006年就提出一个理论,叫“一个小时打遍全球”。其军事技术支撑之一便是空间基础保障系统,这些设施可以在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给地面陆海空信息化部队和武器装备提供保障。其空间轰炸机、空间运输机可以从本土起飞穿越大气层,进入太空通过太空通道,利用太空赋予其特殊的速度,飞达敌国上空,再进入大气层内实施轰炸和作战。长期以来,美国以空间科技称霸世界,同时声称,在空间领域美国不容许任何人挑战其领先地位。正因如此,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空天非军事化,只是善良者的愿望,只是蓄意者的借口,归根到底是一种口号和旗号,只要霸权主义存在,空天非军事化便难以实现。

“空天一体”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没有自己的航天工业。这60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修理、仿制到自主研发。

武器装备决定战术战略。中国航空工业以及后来兴起的航天工业虽然在一片历史空白上起步,但是,由于中国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长期落后,在上述这两个领域里,中国仍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不能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相提并论。

也正是由于当时空军武器装备的限制,空军的战略选择只能是国土防空,从严格意义上讲,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空军仍然是一支战术空军,而不是战略空军。空中格斗长期以来是人民空军的一种主要作战方式。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