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PRI发布最新全球军火巨头排行榜
2008年06月18日 14:22《环球》杂志 】 【打印

《环球》杂志记者/张汨汨

国际军火市场历来是政经巨头们争奇斗艳的舞台。在一派波诡云谲中,几个“小国”却犹如灵动而剔透的玻璃珠,在大国间博弈与倾压的间隙中腾挪辗转,始终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它们也许在综合实力上尚不如人,但却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与长处并加以充分施展,从而左右逢源,玩活了全球市场。

老牌帝国开新花

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荷兰这个曾经的“海上马车夫”在军火销售和海权意识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劲头。几十年来,这个面积仅为16033平方英里的国家,其武器出口额始终排在世界前十之内。在斯德哥尔摩2007年度报告中,荷兰当年的武器出口交付额仅次于美、俄、法、德,居世界第五位。

冷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纷纷出台新版国防计划,削减国防经费、裁减军队人员,而荷兰无疑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实施者。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转型,它具备了单独执行远程作战的能力,成为北约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国防预算的下降与武器开发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它下定决心逐步抛弃传统武器工业,向着加大新型信息化装备订货量而努力。以船舶行业为龙头,荷兰的武器装备在东亚、南亚和中东等地相当有市场。

作为欧盟成员国的“第二梯队”力量,荷兰在军火生意上的政治考量显然比英、法、德、意等国少了许多限制。而在北约中安分的政治地位与其历史上活跃的军火销售传统,也使得荷兰在军售中更加游刃有余。2007年,它把从德国购买的百余辆“豹”型主战坦克以二手价格卖给了加拿大和葡萄牙,成为当年签订的两笔最大的合同。印度、阿联酋、希腊等国也是其重点应承的客户。

国防大学教授李大光博士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说,荷兰的莱茵式资本主义体系,使得军火工业经常受到左派力量的抨击,然而相较于北美的清教徒传统,它的法团主义组织似乎更加有利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与意识形态间的冲突。

尽管荷兰政府早在上世纪70年就采取了限制性的武器出口许可证政策,但从实际经验看,这项法规于其说是加强限制,不如说是为了适应国内政治环境。“先运再禁”、“卖了再说”,频频出现于荷兰以及其他欧盟国家的军售履历上。反正船小好调头,战略格局与利润诱惑间的权衡充满了变数。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刘华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