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军事 > 正文
《西沙儿女》——浩气长存
2008年03月08日 18:47 】 【打印

《西沙儿女》将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我无法评判,但它的唯一是值得重视的。它涉入到一个中国当代文学从没有涉足过的地域——中越海战,真实地记录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南海上发生的西沙海战风云,而它对中国领土的界碑式的肯定,使这个小说在主导方向是应该被中国主流文学史所记取的。西沙的记忆来自浩然的《西沙儿女》,儿童的我曾以为这就是世界名著,因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由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连续配乐广播小说和广播剧,很多出版社出了多种不同版本的小人书。在小学时,读了《西沙儿女》,浩然对西沙的描写,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里。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当时的哈尔滨电台无法制作大海的涛声,于是,几个人到大澡堂子里,用大盆盛水往大池子里倒,设计出大海的涛声,机帆船的突突声是在松花江上轮渡上录音的,因为那是个文化贫瘠的年代。

在权威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一书的第十一章《 共产主义统治下的文学》中,

浩然的小说是这样记载的“至少对局外人来说,70年代的中国文坛除了修改革命现代京剧以外,唯一的创作就是浩然的短篇小说了。这位作家如此之多产,以致有人怀疑说“浩然”不过是一个文化大革命的写作班子的共同笔名罢了。不错,“浩然”正是梁金广(1932年生)的笔名,他所写的关于农民生活的小说是与赵树理、柳青这样的主流作家一脉相承的。

像抢救一匹瘦病马、修理一辆小推车这种事情,浩然也能够写成短篇小说(《一匹瘦病马》、《车轮飞转》)。写前面这篇小说时他运用了一个程式——这个程式虽非他首创,但他把它发展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叙述者——一个干部或者一个记者——重访一个村子时发现一个大有进步的变化,这里就是一匹毛色光滑、漂亮无比的拉大车的马。令叙述者大为惊讶的是,这正是他上次来访时所看到的那匹可怜的劣马。接下来通过倒叙讲了一个青年社员不让公社的宝贵财产受损失的奉献故事。当然,最后不仅是马得救了,更主要的是,主人公和他的同伴也上了一堂生动的自力更生的课。《车轮飞转》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但叙述的方法用的是“递进”——一种在中国小说的抒情传统中所惯用的方法,微末琐事,层层累积,终臻浓重效果。发生在小推车修理过程中的小插曲似乎琐碎至极,对话也只有透过学校操场上少年的喧闹才偶尔听到一两句。但是最后,在两个青年恋人与劳动环境之间建立起一种令人信服的关系。浩然曾用一个吃甘蔗的小孩来描述对他的短篇小说的阅读体会,那是说,你嚼的时间愈长,就愈有滋味。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申志远   编辑: 唐毓瑨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