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孙家栋
“航天成果来自各行各业支持”
新京报:获奖的心情如何?
孙家栋:拿到这个奖以后,非常不平静,航天工程是大系统工程,能取得成功是在各行各业的支持下才取得的。
新京报:500万奖金你打算怎么用?
孙家栋:大家都知道,按照国家规定奖金10%由个人支配,剩下的用于科研工作,我会拿来与我的单位和同事共同研究,继续提高航天技术水平。
新京报:目前中国航天最需要提高的是哪些方面?
孙家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火箭第一次走入国际通讯市场,发射了美国休斯公司第一颗卫星。当时有一位华侨老人,他对我说,中国的火箭能飞多高,华人在世界上头就能抬多高。我们用几十年为祖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很大成果。但目前我国航天材料,电子元器件,卫星基本设计基础方面和国际都还有差距,这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他用50年工作生涯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我国1/3卫星研制有他参与。他被人笑称,一辈子最大的爱好是放卫星。
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
昨天,国家主席胡锦涛颁发国家科技最高奖给孙家栋。在拿到奖项时,他把功劳都给了帮助他的人。
聚人才
两个月挑航天十八勇士
1929年,孙家栋出生于辽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是中学校长的父母,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18岁那年,孙家栋带着憧憬从辽宁复县(瓦房店)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他最初的愿望是想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
还未接触到大桥,他便被送入空军入伍,随后又派他到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入学第二年,孙家栋的照片就出现在学院的“状元榜”上。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每年把年终考试获得全优5分的学生照片放在学院大门最显眼处的“状元榜”上,如果连年保持,照片便会一年比一年大,且上挪。等到毕业之时,如依然能名列“状元”,将会获得一枚纯金质的斯大林头像奖章。
5年后,孙家栋带着那枚纯金奖章毕业。
1967年夏的一个下午,已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分院火箭总体部副主任的孙家栋,正趴在火箭图纸上搞设计,一位名叫汪永肃的军人来到他的办公室告诉他,“为确保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顺利进行,钱学森院长向聂荣臻推荐了你,根据聂老总的指示,决定调你去负责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
当时,孙家栋已经学成回国并从事了9年的火箭研制工作。
中国人造卫星计划前领导人赵九章、钱骥在“文革”中受到冲击,接手人造卫星计划的孙家栋第一项任务就是挑选人才,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挑选出了后来著名的“航天18勇士”。
此后,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并让他逐渐成长为中国“卫星之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