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军代室执著追求20多年:秦岭发动机终定型
2008年07月15日 09:25解放军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发动机] [飞豹]

秦岭巍峨壮国威,冲天一啸震长空。2007年12月28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某型航空发动机,在西安通过生产定型审查,这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生产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意味着我军战鹰又多了一颗强健的“中国心”。

从该型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到生产监造、再到技术保障,海军装备部西安军代局某军代室已执著地追求了20多年。

●创新,在一次次失败中突破

上世纪末,我军某新型战机平台已经设计定型,为其配套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迫在眉睫。

经过军代表和工厂携手攻关,2000年1月,该型发动机第一台国产化样机开始150小时试车考核。

这是该型发动机定型的关键之所在。回忆当时情景,副总代表叶新农激情四溢:“为了精确掌握试车情况,我们在试车台上连续蹲守了10多个昼夜;为了分辨试车噪音的细微变化,我们冒着耳膜可能被震伤的危险,坚持不戴耳套……”

眼看150小时试车就要完成了,大家紧绷的心放松下来。谁知,就在这时,高速旋转的涡轮叶片突然发生断裂。

试车失败了!消息传出,责备声、惋惜声、叹息声响成一片。

“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在上级鼓励下,军代表和工厂设计人员很快扫除了失败的阴霾,重新振作起来。他们夜以继日分析故障原因,寻找解决措施;反复测算数据,提出技术改进措施……一年之后,他们终于闯过了150小时试车考核关。

挑战远未结束。2003年7月,该型发动机通过专家组技术鉴定,转入试生产阶段。新发动机寿命管理,成了定型生产过程中的“拦路虎”。

“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把住质量关,更要做高性能发动机诞生的助推器!”面对难题,军代表和技术人员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攻难关。

为了摸清发动机的性能衰减规律,副总代表叶新农做了大量数据统计分析,在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某型发动机的性能衰减计算模型,为确定验收标准、安排修理时间乃至保证飞行安全,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整个研制过程中,叶新农和战友先后组织开展了200多项技术攻关,针对盘片裂纹等难题实施了150项技术改进。厂方领导感慨地说:“没有军代表的创造性劳动,我们决不可能以这么快的速度拿出高性能的发动机!”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