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日两国善意的发展为何如此迅速(图)
2008年05月23日 10:02北京晚报 】 【打印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双方的网络舆论上。日本《产经新闻》报道了素以反日情绪高涨著称的“强国网”上,中国网民对日本救灾队伍的感谢之词:“谢谢你们,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而笔者在将日本方面善意报道中国震灾情况的新闻翻译发表在网上后,评价出乎意料地全部是非常正面的反响。如“我们全家一直很关注日本救援队的情况,希望他们能帮我们从死神的手里夺回更多的生命。尽管16小时的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我们也都看在眼里,真的很感谢!” 

日本方面,由于生活中含蓄的性格特点,网络成为日本人发泄情绪的“垃圾站”,在日本网络上,几乎很难找到对某件事的正面评价。出乎意料的是,在这次的地震灾害面前,日本网络舆论中却充斥对于中国方面的善意,例如日本雅虎网评中,对于今天《时事通讯》上中方感谢日本救援队的报道,最为日本人所认同的网评分别是——“这是比外务省和政治家更好的‘外交’活动。”

解题 

双方善意发展为何如此迅速? 

5月16日,日本《J-CAST新闻》用了《派遣救援队和捐款,中国对日情绪骤然变暖》来形容这个奇妙的变化,很快其他各大媒体也出现了类似的评论。日本记者写道:“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牺牲者可能超过五万人的四川大地震中,随着日本的救援队首先进入灾区,中国的网络上充满了‘谢谢,日本!’的声音。”欣慰中带着一种不明其所以然的困惑。 

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果说最初日本媒体和舆论的善意,来自于人道主义的同情。这种同情却在随后的几天中发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积极和客观的体现,变得越发明显。其中比较典型的变化是报道的态度。最初的媒体报道中,可以明显看出戒备和不信任的痕迹,然而,各报的报道迅速变得更加温和,如14日,《每日新闻》驻四川记者铃木玲子用充满感情的笔调描述了绵竹一名幼儿园女教师用生命挽救儿童的情景,在日本引发极大反响。 

人们恐怕更要问:双方善意的发展,怎么会如此迅速? 

事实上,如果进行一点分析,就会发现,中日双方关系在大地震的面前展现出这种健康发展的势头,实际上是符合逻辑的。应该说,它既体现了中日双方在现实利益中互惠状况的大背景,也是几代中日人士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中日双方在现实利益中互惠的大背景,指的是中日关系通过十几年政冷经热的发展,中日双方,特别是日本,逐渐认识到,双方实际上处于一种“双赢”和互惠的状态,而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 

今天欧美各国的反应,正是小泉政府上台时,日本国民中比较典型的对于中国的态度。由于中国的高速发展,当时的日本对于中国有着同样的不安。认为随着中国在亚洲越来越强大的事实,必然对日本构成重大威胁。尤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倾向,更在日本民间引发某种意识的恐慌。这种恐慌,是此后多年间日本对华态度持续降温的重要原因。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奥运火炬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