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身“西藏江南”的僜人:中国第57个民族
2009年03月27日 18:00www.huaxia-ng.com 】 【打印已有评论0

饶是有这等心理准备,当我看到那个观光客的失望表情,还是有点出乎意料——那天在赶往察隅的路上,因交通事故遇到那个刚游览完人村与我们反向而行的上海人,问起当地情况,他满脸懊丧地嚷嚷:“有什么好看的?和我们没什么不一样嘛,没意思得很,什么也没得看,我呆一天都呆不住就跑掉了。”

对于观光客来说,期待着在这种遥远偏僻的边陲地区看到的,首先就是富有异族情调的民居和服饰——最容易辨识的人文景观。20世纪中期以前寻访过人部落的欧洲探险家们对此有过深刻的印象。

从前,人的住宅是用竹子修建的 低干栏式长屋,近似于傣族的吊脚楼:以竹桩将整栋房屋挑离地面1米左右高,下层养猪养鸡,上层住人。墙壁和地板以竹篾密密编成,低矮的房顶上覆盖着厚厚的茅草,成斜坡状,3米见方的住室沿南面走廊一间间隔开,每间都有开向走廊的门,整个形式很像火车的卧铺车厢。长屋两端前后的大门口各有刻出凹槽的木板充当梯子通往地面。前门旁往往还搭有小露台,进去依次为男主人房、妻子房、客房。长屋的住室间数各家不同,若有必要,随时可以连建新房。据说印度境内最长的长屋将近百米,多达30间住室,英国植物学家格思菲思博士在1836年竟然见过住了100人的长屋。在一夫多妻家庭里,每位妻子都带着自己的小孩独居一间住室,单独开伙做饭,各自的田地和粮仓自己打理,与其他妻子不相往来。男主人想与哪位妻子过夜,就将随身背挎的熊皮包挂在她的门口。传统住宅内没有家具,大家围着火塘席地坐卧,三块石头支架更早的前身是三根原木,还没烧到的另一端就是睡觉的枕头。长屋的廊壁上挂着显示主人财富的牛头骨和炫耀狩猎能力的兽头骨,1869年到过察隅的英国探险家库培曾在书信中记述道,这些动物的头骨在当地被当作通货使用,交易中的每样物品(不管是一匹布还是一口锅)都以“头”来统称。英军上尉F.M·贝利在1911年所见的挂有70多个头骨的人家庭,应该算是巨富了。

如今,传说中竹编工艺上佳的长屋已不见踪影,到处是简陋的木房,说不清汉式藏式。只有在最冷僻角落的贫困人家,还能依稀看到一点低杆栏式长屋的遗迹:露台、木梯、火塘、不足1.6米高的房门……自从1968年政府动员人从山林中搬到台地居住,将藏族开垦好的田地分给他们,安置在戍边部队修建的新房,长屋就在整个察隅绝迹。

当金夏兴致勃勃为我画下长屋示意图的时候,我问他,传统民居和新式房屋的造价相差无几,盖三间都是2万多元,既然你们想搞旅游观光,为什么不将民居复原呢?金夏似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他想了想说,现在随大流喽,别人怎么盖咱们也怎么盖。想了想他又说,新房盖起来比较容易,原来的房子虽然舒服,不透风雨,但盖起来太费事,现在竹子难找,能把竹子编得很细密的工匠也没有了。

过去的人妇女皆善纺织,野生荨麻除原色外以天然颜料染红黑两色,用原理简单的印尼式锯织机。欧洲探险家在1844年见过厚度可以挡住箭头的荨麻战服,可见人织工之巧。那时,男子头缠长长的黑帕或白帕,上身穿长度至大腿的无袖坎肩,腰间缠绕30厘米宽的布带,在生殖器前垂下20厘米布头遮羞,此外下身赤裸;左肩斜挎一把长约半米的锋利砍刀,佩以木板刀鞘牛皮带,开荒、伐木、杀生全靠它,右肩斜挎装什物用的熊皮包或布包,烟袋和弓箭挂在身左,是颇具男子威风的日常装备。女子插银发簪、佩银抹额、戴硕大的喇叭筒形银质耳鼓,颈挂珠串和银币项链,上身穿花纹华丽的紧身胸衣,腰部袒露,下身穿长及脚踝的黑色筒裙(长短两层),饰有横条花纹,款步摇摆间甚是妩媚。人男女有时披一条可做被盖用的深色大披肩,有时头顶佩有云母的圆形竹编雨帽,均戴耳环,耳孔有的直径可达两三厘米,所以有些藏民蔑称人为“那哄”,即大耳孔。

上世纪70 ~ 80年代在人村落长期考察过的民族学家还记得,当时人依然穿戴传统服饰,标志性的大耳孔极有特色,他们前所未见,觉得非常新奇。但那时人男子就已经穿上了长裤,坚持赤裸下身的只有个别习惯顽固的老年人。民族学家王昭武教授笑道:“这个东西嘛,他不穿是不穿,一旦穿上可就脱不下来喽,觉得不好意思嘛。”余生也晚,如今在当地所见的,无非是中国各地乡村之间并无差别的汉式衣裤,只是偶然有男子斜挎砍刀走过,偶然有八旬老妪晃着耳鼓拖着筒裙。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莫非   编辑: 彭婷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