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老西藏精神”
2009年03月27日 17:16党建 】 【打印已有评论0

“张福林班”

(三)

从农奴居住的牛棚马圈到城市矗立起的座座高楼,从帐篷里的酥油灯到水电站带来的灯火通明,从马蹄声碎的荒山古道到四通八达的公路网……新西藏的发展史就是“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史。

自古以来,在西藏和祖国内地之间,隔着重重高山、条条激流。从成都到拉萨,来回一趟要走一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有多少藏族同胞,赶着牦牛,背着东西,摔下悬崖,葬身深谷。

进藏部队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关于“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在开始进军的同时,就担负起了勘测和修筑川藏公路的任务。川藏公路全长2250公里,修筑这条公路,要劈开二郎山、折多山、雀儿山、雪齐拉等14座峰峦起伏的雪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拉萨河等10多条奔腾咆哮的河流。还要拦住排山倒海的流沙,越过蜿蜒而下的冰川;穿过不见天日的森林,填实举步难行的泥沼……工程之艰险,举世罕见。

筑路部队官兵以“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拿着铁锤、钢钎、铁镐、铁锹等简单工具,同大自然展开了顽强搏斗。他们冒着摄氏零下30度的严寒,劈开坚石冰土;高悬在峭壁上作业,开出路面;跳入刺骨的激流,打桩固桥……

1951年12月10日中午,担任雀儿山爆破任务的小炮班班长张福林带着炮班点燃导火索,一声巨响,上千方碎石飞动,战士们欢呼起来。但当他们清理石头时,山上的泥石突然松动,一块两米见方的巨石呼啸而下,砸在张福林的腰部和右腿上。顿时,他的下半身血肉模糊,鲜血喷涌而出,把洁白的冰雪染得通红。

大家在清点张福林的遗物时,发现他的挎包里有5包菜籽和一本日记。那5包菜籽是他在四川用自己的津贴买的,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要把幸福的种子撒在西藏高原,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曾沿川藏公路来到位于雀儿山西侧的张福林陵墓前,祭奠英灵。

这是一座小石屋,屋内有一块53师党委立的石碑,上面铭刻着张福林的事迹:张福林,河南扶沟县人,曾经参加过解放秦岭、成都等大小战役10多次,是一个在500米之内百发百中的机枪射手……

修建川藏公路,牺牲了3700多名战士和民工,也就是说,几乎公路向前延伸一公里,就要倒下一个人。怪不得人们觉得这条路是有魂的,这个灵魂就是“老西藏精神”。

改革开放后,一批批汉族干部进入西藏,积极参与到西藏几百个建设项目中,他们前赴后继,使“老西藏精神”代代传承。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所经线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沿线地质复杂,经过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在建设中面临前所未有的高原生理、多年冻土和环境保护三大难题。为此,4万多名建设者为它付出艰苦努力。

中铁十二局第七项目部一位指挥长说,刚来时反应较严重,头疼得睡不着觉,总觉得脑袋胀胀的,胸口像堵着一大团棉花,喘不上气来。晚上睡不着,可白天还要干活,最难的是在摸不着脾气的气候里干活。在五道梁,一天要经历四季,几乎每天下一场大雪,每天都要刮一场8级以上的大风。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青藏铁路仍一步步向拉萨延伸着……

有“老西藏精神”在,那里的天便将永远碧蓝、绮丽;

有“老西藏精神”在,那里的地便将永远生长希望、生长奇迹!(郝桂尧)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