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惨剧下的成都
2009年06月11日 04:31南方都市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第二天不敢再坐公交

父母要女儿“要么换一辆车坐,要么换个地方住”

张姣是四川广元人,是一家私企的文员。每天早上7时30分,她从成都军医学院附近的家出门,坐9路车。如果顺当,可以在8时30分到达单位。

6月5日8时02分,车牌为川A 49567的9路车瞬间燃为灰烬时,张姣正在后面的另一辆9路车上,躲过了一劫。

她说,第二天,她没敢再坐公交车上班,直接打了的士。第三天,还是坐回了9路车。空调车都换成了非空调车,密闭的窗户都可以推动,这让她觉得安全了很多。

但老家的父母不放心,让女儿“要么换一辆车坐,要么换个地方住”。这个周末,两位老人家就要赶来,替她在市区重新租房。

与张姣一样,6·5公交车燃烧事故发生后,成都人一下子神经紧绷。

6月9日,一则“8路公交车起火,乘客1分钟逃生”的新闻传遍蓉城。在记者的描述中,8路车上的一个女子仅仅喊了一声“有味道”,一车乘客都拿出了自备的锤子把玻璃砸烂,像逃生演习般,1分钟内全部逃出了车。

事后,官方紧急辟谣。

坐公交:挤!挤!挤!

核载85人装了120人,如没装这么多人,是否乘客就能安全逃生

事发时,公交车上当场烧死25人,76人受伤,只有10余人成功逃生。据此统计,车上有120人左右。

这也成为市民和媒体追问的焦点之一。该车公安部门核载的人数为85人,为何会装120人?事故发生是否与公交超载直接相关?如果没有装这么多人,是不是乘客就能安全逃生?

据了解,按公交线路配车的一般水平,每公里不低于2台车,9路公交线路长11公里,配有36辆,实际配车水平为3.2台/公里,高于平均水平。

成都市交委主任胡庆汉承认,虽然配车较多,高峰发车间距缩短,但由于9路车的道路条件所限,乘客太多,该线路在高峰时段仍十分拥挤。而且,不仅仅是9路车,上下班高峰期整个成都的公交都比较拥挤。

事故发生后,交通拥挤的现状并没得到改善。昨日早上,记者和张姣一起坐上9路车时,车上已挤得满满当当,接下来5个站中,几乎只有上车的没有下车的。到川陕立交时,记者被挤在人群中,已无法从包里拿出手机,张姣的早餐———那一根玉米也只能一直揣在包里。沿途其他每一辆公交车也都是密密麻麻的人。

打的士:难!难!难!

司机曾成明认为不是出租车少,而是交通太拥挤

出租车又如何呢?张姣说,上下班高峰期是打不到车的。8日下午5时许,记者在成都市政府附近各路口等了20分钟,没有一辆空出租车。

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也注意到打车难现象。当地媒体说,每年省市两会,关于成都打车难的提案、议案总有好几个。

成都中心城区共有常住人口300万,流动人口100万,现拥有出租车营运车辆8215辆,万人拥有率为21辆。而同类城市中,广州、南京等城市每万人的出租车拥有率是37.2辆,中西部城市平均每万人也拥有33.5辆。四川省政协委员喻海燕说:“打车难已经成为制约成都发展的问题。”

但金满堂出租车公司的曾成明认为,并不是出租车少,而是成都交通过于拥挤。他说,每天上下班高峰期的1-2小时内,他最多也只拉2-3个客人,“油钱都回不来。”

出租车司机夏晓军则和记者打赌,“如果堵车的问题不解决,成都再增加2000辆的士,也一样打不到车。”

住在郊区的张姣还在期待地铁。成都首条地铁至少要今年底通车,经天回镇的3号线起码还要3-4年建成。

公交逢包必检能坚持多久

上飞机有安检,上火车有安检,上公交这个问题怎么来做

事发后第三天,成都市交委主任胡庆汉向全体受伤者、遇难者的家属道歉。随即,保障公交安全出行的10大措施出台:包括空调车增加活动侧窗、每车增配两把安全锤、增设车门外手动开关、近5000辆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滚动播放逃生知识动画片等、建立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行为的举报奖励制度。

8日,9路车开始逢包必检。但其他公交线路这些行李仍可通行。其他城市也纷纷采取措施:沈阳决定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取消所有空调公交车。

如何才能保证公共交通的安全?安检能一直进行下去吗?进行安检,就能保证安全了吗?

成都市交委副主任张殿业说,他们也还在反思,如公交车是否应该一个驾驶员都管完?是否需增加车上人员?公交站点和车辆里是否都需装摄像头?带上去的危险品,如何检查?难道每个公交站点都安排一个公安?上飞机有安检,上火车有安检,上公交这个问题怎么来做?这一系列问题,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措施出台。

■反思

辞职老总三大反思

6月8日,事发第4天,成都公交集团总经理李树光辞职。

接受新华社的采访后,这位以低调著称的前老总关了手机,直到昨晚9时,记者无法再联系上他。

辞职时,李树光提出公共交通安全起码应该反省3个问题:

首先,高峰期公交车挤得像罐头成为城市通病,要改善公交的安全性,必须规划好城市公交系统并加大财政投入,适当打破公交的垄断经营。

其次,公交作为一个传统企业,负担很重,效益低下,员工收入偏低,管理难度很大。在管理体制上也有脱节和值得改善的地方,实际情况是多部门交叉管理,使得公共交通完全避免发生类似事故难以落到实处。

再次,有关技术标准亟待改进。按建设部《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城市公汽的地板,一平方米可载8人,这辆9路公交车可搭乘108人,这样的标准怎能保障安全?此外,这几年公交车越来越豪华,但车窗全密闭等设计缺乏安全意识的缺陷也日益明显。

采写:特派记者彭美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彭美   编辑: 印权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