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人税负:预算支出透明度难以衡量
2010年04月01日 03:52《环球》杂志 】 【打印共有评论0

对此,胡怡建表示:“前些年,我们的国家财政重点是经济建设,是‘城市建设型财政’,而近年来,政府的重点转向民生,更注重民生福利和社会公共工程。”同时,他强调说:“在让百姓切身感受到变化的同时,政府也要加强支出明细公开,让老百姓知道,纳的税到底是用在哪些方面。在这些项目当中,既要有数据反映其用于经济建设多少、行政管理多少、社会保障多少、教育开支多少,还要了解哪些数据是增长比较快的,哪些数据是增长比较慢的,从数字来体现政府开支重心的转移。”

另外,还有人提出税收与开支相匹配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税收增幅较快,基本上每年都高于GDP增速。那么,政府的收入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胡怡建认为:“征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利益,用于公共福利,一旦满足这些基本公共福利的需要,征税就不应该再增加了。例如,香港政府曾有一年税收增长相当快,有了结余,第二年政府就减税,将前一年结余的钱用来保障开支。他们认为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所需要的钱筹集到了,第二年就应该减少税收。因此,征税是要有节制的平衡,至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保持经济增长、税收增加、企业收益增加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的同步,让大家共享成长和利益。政府应该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方,从多方面考虑税收问题。”

未来还可能缴什么税?

2月9日,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表示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环境污染状况可能已达峰值。同时他表示,关于环境税的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和环保部一直在进行研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考虑。而与此同时,关于物业税的各种消息也甚嚣尘上,引发了舆论热议。那么,在未来,国人可能还要缴哪些税?专家又如何看待中国税制改革的走向?

对此,刘佐表示:“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现行税制的基本框架是合理的,近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下一步改革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优化税制结构,完善主体税种,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和国际化。在开征新税方面,也有人提出一些建议,如把社会保险费改为社会保障税,开征遗产税和环境保护税,等等。”

胡怡建认为:“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转型,中国的个人所得税将会有比较快的增长。环境税和资源税在未来开征的可能性比较大。环境税对加强和保护环境能起到一定作用,而资源税将有利于资源的合理使用,还能缩小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政府财政的差异。此外,社会保障税也可能征收,国家通过征税来取得社会保障资金并统筹开支。”

刘澄则认为,未来总的趋势是“减税制、低税率、严征管”。他预测,近期有可能开征的是环境税和物业税,另外遗产税和赠予税未来也会被纳入考虑范围。他认为,将来对个税的征管会更加严格,起征点可能随着收入增加而提高,个税制度也可能简化。

曾国祥的观点则强调未来首先要清费立税,严格控制杂税的部分,把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行政收费都取消。另外,要全面推行消费性增值税,从长期看,要逐步实现营业税与增值税合一,取消营业税。

从《环球》杂志记者对多位专家访问的结果来看,开征环境税是大势所趋,而物业税、资源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也一直在争议讨论中。但也有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不宜再开新税种。曾国祥称:“我国现有的税种已经覆盖了所有能覆盖的社会再生产环节,不需要再增加新的税种,就像燃油税费改革一样,不必开征新的燃油税,利用现行的消费税增加一个税目就解决问题了。简税制,少税种,可以降低税收成本,减轻企业、厂商和城乡居民个人的税收负担。今后尽量不要出台新的税种,可以在已有税种的基础上,进行税目、税率的调整,不要有一件事情就开征一种税。”

此外,专家们都认为,政府新开任何税种,都要有明确的审批程序,以防止权力的滥用。刘佐表示:“税收立法应当更加科学、民主、透明,让更多的纳税人参与。现在中国正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如税收立法时通常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专家、学者乃至外国人士的意见;征求意见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召开座谈会,举办听证会,在政府的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等等。”

来源:2010年3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谢黎 王宁   编辑: 唐毓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