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围剿食品安全“两大杀手”
2009年03月04日 07:47新华网 】 【打印已有评论0

张华表示,现在畜牧饲料中添加的抗生素的半衰期短则六七天,长则20多天,这些抗菌药物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不但会增多耐药菌,而且抗菌药物随食物链不断进入人体,人类本身已成了一个耐药菌库,会造成感染性疾病,而这种疾病所有抗生素都将难以救治。

在过去的20年中,耐药菌的发展速度远超过人类抗菌素的研究进展。在20年前,青霉素一次只要使用80万单位即可见效,而现在超过十倍使用900万单位也未必有效;耐药之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达到100%,也就是说,所有的抗生素都对这种细菌已无能为力。

WHO(世界卫生组织)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人类用现有抗生素治疗传染病,只剩下10-20年的时间。

在国外,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已经成为共识。张晓梅在提案中指出,1997年和1999年欧盟就相继禁止螺旋霉素等四种抗生素的使用,同时对动物饲料专用药物进行了严格限定。2006年1月,欧盟就已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生长素、抗生素作为饲料生长添加剂。而在中国,抗生素的使用却处于随意使用无监管的状态。

产业链之殇

为什么在食品中违法违规添加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会成为食品生产的常态?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在其《关于确保食品安全的提案》中总结了三个直接原因:

一是法律、法规滞后,现有法律法规不能涵盖整条食品链;二是部门职责不清,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采取多机构分段管理模式,监管涉及到的政府部门有农业、卫生、食药、质检、工商等十多个;三是检测标准滞后不全,国外技术标准的修改周期一般是3到5年,我国目前20000项国家标准中,有700多项属于“服役”超过10年而未变等是主要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则认为,究其根本是因为农业生产的特点造成的。

他认为,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落后的分散经营方式,不能有效形成完整可追溯的农业产业链条,在利益和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企业和农户不注重生产安全,质量自然无从保证。另外安全监管存在着制度缺陷,法律监管体系缺乏完整性、食品安全监管缺乏威慑。

我国现在的食品生产格局是:2亿多分散的农户提供肉蛋奶,食品安全很难保障。食品生产行业的规律是,越是规模小、无证无照、管理差的“作坊式”小企业越是容易出问题,一旦出了问题,也难以追溯,难以索赔。

因此,刘永好在其《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中建议,提高食品产业链中关键环节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大对行业格局的整治和管理,净化市场;杜绝区域性保护行为。(21世纪经济报道)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欢   编辑: 马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