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人肉搜索时代"考验官员选任 四大因素最易成关注焦点
2009年09月15日 06:10《瞭望》新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从社会焦点看干部选任着力点

社会转型期的干部选任工作已经被摆在了“全社会的聚光灯”下,需要以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来取信于民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日前在追踪采访中发现,近年来除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继续受到社会关注外,被提拔干部的年龄、学历、背景、身份等“自然因素”也受到非常关注;与此同时,一些地方在干部选任制度上的新探索,也同样容易成为全国舆论焦点。

受访的多位组织工作专家都认为,社会关注度高,说明人民群众对于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队伍的高度期待;当前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应当正视这种呼声和需求,通过继续完善和改革,增加透明度,增强公信度。

四大因素最易成为关注焦点

买官卖官、“带病提拔”这些用人腐败或不正之风,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抨击的热点,不过这类热点一般都是在腐败案件查处曝光后,事件的基本事实才会对外公布,才能形成舆论热点。本刊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干部选任的关注已大大超越了腐败案件,正常的、符合法定程序的干部选任也同样可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而被提拔干部的年龄、学历、背景和身份等因素,是最为容易引发热议的话题。

因素一:年龄。

干部年轻化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的用人原则,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得到人民群众认同。不过近年来,对于一些突破了大家心目中“约定俗成”的官员晋升年限的干部,一旦被冠以“最年轻官员”的称号,就很容易成为网络媒体热炒的焦点。例如,去年以来一些“80后”干部,在网络上一搜索,就会有少则数万条、多则40多万条的网页链接。

因素二:学历。

干部高学历化同样是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用人原则,但是近年来社会舆论对于频频曝光的官员学历造假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认为这些造假行为不仅欺骗了组织,更是官员的“失德行为”,进而影响了干部队伍的诚信。一些简历上公布的学历相对较低的领导干部反而获得了更多舆论的支持和肯定。

如国开行原副行长王益被“双规”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即撰文《请查一下王益博士的来历》,文中对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而又在北京工作的王益,最终却能在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进行质疑,认为“那些在高官位置上获得的博士学位,很少不含水分”。

相反地,一些简历上的学历为“在职大专”甚至“中专”的官员,却赢得了舆论的普遍支持,认为他们的学历虽然不高,但“真”,最起码不含“水”。有媒体称其文凭是一纸诚信证书、“本色学历”,舆论的掌声是对他们坚守诚信的赞扬。

因素三:背景。

一年前,网上一篇名为《辽宁省本溪市发生高官子女抢官风潮》的帖子聚焦被提拔干部的家庭背景,指出本溪市通过“双推双考”选拔的4名团干部中有3人都是当地政府官员之后,并质疑选拔程序的公正性。这一引发全国热议的事件,后来以本溪市委决定此次选拔结果无效而告终。

因素四:身份。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干部兼任企业领导职务和企业家兼任政府职务这两种现象,经常引发人民群众的抵触。如在今年6月发生的“上海闵行倒楼事件”中,舆论关注的焦点不仅是13层在建楼房整体倒覆的原因,还有身为楼房开发商上海梅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的阙敬德,为何能够头顶闵行区梅陇镇镇长助理的“官帽”。后经调查,阙敬德并非国家机关公务员,其“镇长助理”身份是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党委书记蔡建忠超越权限、违规提名后被任命的,也未上报区委组织部。

无独有偶,陕西省府谷县把4个县长助理和3个县长经济顾问岗位给了身家在4亿元到50亿元不等的煤老板的决定,同样引发群众不满,认为这个以纳税多少为用人标准的决策过于草率并违规,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神背道而驰。尽管在群众及舆论的监督下,这些“煤老板县长助理”最终被免,但这出悄然任命、仓促罢免的干部任用事件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工作的开展,降低了当地的用人公信力,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