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科学时报:“海归”院长需解决“融入”问题
2009年09月01日 22:15科学时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设立了一项高层次人才发展基金,给引进的“海归”院长开出30万元人民币年薪,预计到2011年,高层次人才发展基金的总资金将逾亿元。宁波工程学院在金融危机期间策划了“聚英100”行动,计划多渠道吸纳“海归”,在5年内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100名。

正当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更多海外华人想回国施展抱负的时候,中国启动“千人计划”,鼓励并支持各个层次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吸引海外人才举措频频,政策逐步完善,希望召回精英并为他们提供一方事业的大舞台。

“海归”与本土人才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招聘“海归”的出发点;藉此推动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的双重改革,同时也是深入推动高校教学国际化接轨的有力举措。今年两会期间,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院士在回应此前南开“全球招聘院长”问题时就说:老师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培养来不及,就要到海内外招聘。2008年,时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周其凤院士也表示:在全球范围内招聘院长,会选出更优秀的人才,这样做也可以带动、激活更多人才。

然而,既然需要“互补”和“接轨”,说明国内外高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文化氛围等方面确实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充分调动“海归”人才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其作用,成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于促进“互补”和“接轨”高教国际化系统工程来说,引进“海归”人才只算迈出关键一步。只有科学制定制度政策,合理界定“海归”院长的责任、权力和所得利益,才能切实推动“女婿”和“儿子”齐心协力,将学校和国家高教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孙琛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孙琛辉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