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媒体谈舆论监督 必须有人背负"脑残"的骂名去做
2008年12月12日 10:00中国青年报 】 【打印

12月10日,一篇“新华时评”的标题是:为“民众舆论场”叫好。文章说:新余、温州两市的公款旅游事件之所以得到快速处理,实在得益于民众舆论场的作用。丑闻被公开,内幕见光,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社会肿瘤被抬上手术台。而这一切,正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普通群众获得快捷发表所见、所闻、所想的机会和广泛传递、自由互动的空间而得以有效实现的。

丝毫不否认这种为舆论叫好、鼓劲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的舆论真的很有力量了吗?前几天在一次讲课中,学生的提问浮现于脑海:你们搞评论的,总言称是以言论表达的方式推动社会进步,但在从业中就没有过无力感吗?记得我当时很本能的回答是:有,不是小有,而是大有,无力感可能是每一个写作评论的人最大的困惑。

这个认识用在舆论监督(所谓的“民众舆论场”)上也非常合用。表面看来,最近几次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互动,做了几个很漂亮的“监督”。比如那个“最牛县委书记”张志国,从最初进京抓记者被舆论轰下台,到莫名复出被舆论再次谴责而再次下台。引申开来,再到有人因此发现铁岭市有20个政府副秘书长,而当地政府在被质疑后从网上撤下了大名单……一切显得舆论监督很有力,却充其量只是“挤牙膏”一般往前逼了一小步罢了:张志国会不会再次悄然复出,是不好说的。20个副秘书长名单撤下了之后会不会搞精简,我们也是不知道的。更重要的是,所谓“举一反三”更是舆论的一厢情愿,没过几天不就又有人披露了新乡市政府有毫不逊色的“豪华官员”阵容吗?

所谓“公款旅游” 事件也一样。网友曝光,媒体谴责,的确形成了“舆论场”,领导过问了,也撤了几个官员,但是否就是舆论的“绝对胜利”?舆论批评的“公费旅游成为福利、国家对出国考察数字化限定管理失效、地方政府财政缺乏有效监督”等问题彻底反思改进了吗?能确保没有下一次吗?一切都很难说。不是很快又冒出“官太太出国考察团”的是是非非了吗?

梁文道先生有一句很好的话:写作评论的人一个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两年前他说过的话,现在拿出来发表,一点都不过时。很多时候,何止两年!正因为无法“根治”,很多弊端才会被致力于舆论监督的言说者一次次拿出来说,让大家耳朵都起茧子了,到最后可能连被批评的人都觉得这些人只会说一些正确的废话,说一些老掉牙的概念。

拨开这些年舆论监督重点话题的迷雾,不管新闻怎样五花八门,实质的确有很趋同的一面:公权丧失底线啦,社会道德败坏啦、信用丧失啦、制度不健全啦、政府不接受民意监督啦……老说这些谁都会烦,却必须有人背负着“脑残”的骂名这么去做,因为问题并没有根治,舆论仍然需要在一个又一个的个案上进行纠正。从这个意义上讲,能把个案抬上手术台也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连个案都抬不上去。还记得华南虎事件中舆论长期被漠视的尴尬吗?还记得那个拟耗资三百亿的中华文化标志城在批评中岿然不动、执意要上马吗?舆论仍然还属于一个“小细胳膊”,貌似潮流滚滚,其实不过是溪流涓涓,更远没有到可以抱在一起庆祝“舆论的胜利”的时候。(毕诗成)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毕诗成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