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习近平在延安的日子:和乡亲一起挑粪拉煤
2008年12月09日 10:07华商网-华商报 】 【打印

23年后的1992年秋天,时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时,乡亲们依然你一斤我两斤地给习近平送来礼物——“杂面”、豇豆、芝麻、小米,让习近平回福建后吃家乡的“抿尖”和小米汤。习近平也惦记着乡亲们,他挨家挨户看望了大家,还给每户人家带了一只闹钟,让它提醒上学的孩子们按时到校。“陕北人一贯厚道、热情,知道娃娃们从北京来了不容易。队里虽然穷,还是尽量照顾他们。当时社员吃的团子里要搅一些糠和麸皮,给知青供应的是纯玉米面,让他们吃玉米团子,在那个年代就很不容易了。”石玉兴说。

在梁家河,知青们吃得最多的除了“玉米团子”外,就是小米、杂面,蔬菜是蒸土豆或水煮白菜,夏季可以调配一些小蒜之类的野菜。油是生产队自己榨的麻油,装在空白酒瓶子里,每顿饭能滴一滴就不错了。肉是不敢奢望的,只有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杀一两头猪,每人能分几斤猪肉。“娃娃们刚来队里的时候,也调皮,喜欢抱狗娃子,爱爬山。他们不知道后来爬山的日子长着呢。”石玉兴笑着说,“春节一过,社员们就要往山里挑粪了。”

一担猪粪、牛粪有七八十斤重,要从家门口挑到几里外的山上。山很陡,路是“之”字形的,从没有干过重体力活的知青们一个个喘着气,但他们不服输,不愿落在后头。乡亲们看着孩子们红肿的肩膀,就主动劝他们少挑一些。“知青闹笑话的事也有,套驴子拉磨时有人倒转了,不过一教就会了。”石玉兴说。

习近平插队梁家河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基建队的主要任务是打坝淤地。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荣那时只有十多岁,今天回忆起习近平在基建队干活的情景时,还是历历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没有一点书生的架子。”

今年79岁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劳”来形容习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农历二三月的时候,陕北冰雪刚刚融化,寨子渠打坝,习近平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

1975年,习近平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学习。在梁家河村人看来,习近平以后取得的这些学业成绩是顺理成章的——几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记得习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时,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在他们的记忆中,习近平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马列,好像也有数理化。“那时候不通电,他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有时候吃饭也拿着书。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把几本书摊在桌子上看,不让人动。有一次,我翻起来看了看他的书,他不让我动,说要是其他人动,他就生气了。他不仅比我们爱看书,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样。”石春阳说。

“我是在延安入的党”

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人民大会堂陕西厅,与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听完代表的发言后,习近平激动地说:“我是在延安入的党,是延安养育了我,培养了我,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贺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诗里所描绘的:我曾经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我期盼着在一个合适的时候,能去陕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区人民学习,向陕西的各级干部学习。”

按照新华社公布的简历,习近平1974年1月入党。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回忆,他介绍习近平入党“完全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

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迫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

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即被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梁家河村到文安驿已经修通了架子车路。冬天里,社员除了搞农田基建外,还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饭取暖用。这些煤由汽车从附近的子长县拉到文安驿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车拉到梁家河村。两人一辆架子车,每车能拉三四百斤。

石玉兴当年就拉过这种架子车。他说:“路平的时候还好说,要是遇到上坡,不出几身汗是拉不上来的。”

据石春阳讲,有一天,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用来做饭、照明,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未接触过化学、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们听得云里雾里。习近平知道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决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气池,用事实来说服社员。

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块碑,碑文是这样写的:“(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号召,在时任村支书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建沼气 (池)60口,这口沼气(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气现场会在这里召开,村上做了经验介绍。2007年10月,按照沼气建设新技术,此井在原先的基础上改造维修为旋流布料自动循环高效沼气池,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2005年3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淳安县视察的时候,专门参观了当地下姜村的沼气池。他风趣地说:“我曾经是建沼气的‘专业户’。30年前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村。当时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一定要把建沼气这件事办好,让群众真正受益。”

顺便提一下,插队梁家河的这15名北京知青,有的不到一年时间后就以病退撤回,也有的被推荐上了大学,后来搞了学术研究,有在当地招工后来招干后来又回到北京做生意的,也有人留在延川县娶妻生子过着平静的生活。

习近平   1975年   拉煤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汪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