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沈阳铁西:挖掘保护工业文化遗产
2008年07月03日 10:39东北新闻网 】 【打印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的精神薪火

在铁西,劳动是最光荣的词汇。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直是铁西领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从评选“首席工人”,到改造“工人村”;从修劳模公园,到塑劳模浮雕墙;从创工业雕塑,到建劳模新居……,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同时也收获尊重与荣耀。

铁西区是我国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曾创造出数百个“全国第一”。这里是劳模倍出的沃土,省级以上劳模百余人,全国劳动模范26人。从年近古稀,拥有8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的张成哲,到今年“五一”,从北京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人杨建华;从创造制造奇迹的“徐强精神”,到填补国内空白,主导设计我国首台4万空分压缩分离装置的新时代“五朵金花”,无处不闪烁着工人阶级的智慧。

“工人阶级为建设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为改革承受了巨大的阵痛。如今,在工业区改造中,我们要始终高举振兴老工业基地回报工人阶级伟大旗帜,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产业工人。”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说。

2007年,铁西区财政收入已逾45亿元,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第一大区。尽管如此,铁西区花每分钱都精打细算,惟有在回报工人阶级身上毫不吝啬。2007年就投入27亿元,占全部收入的60%多。2002年到2005年,铁西区仅用三年时间,就先后搬迁旧住宅区26片,共150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消灭了棚户区,使5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拆除了1000多根烟囱,新植45万株树木,市民一年享有320个好天气。2006年,铁西区在劳动公园开辟了劳模大道,兴建了全省首座劳模浮雕,展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沈阳涌现出的20多位杰出工人代表。2007年,建设了全国首幢劳模新居,政府以成本价使近百名市级以上劳模喜迁新居。

铁西区文体局负责人说,“铁西区孜孜不倦地挖掘工业文化遗产,就是让工人阶级的无私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工业文化保护持续拓展

一个钢包、一口水井、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如今在铁西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件件展示沈阳经典“工业元素”的标本。

“工业遗产再丰富也经不起破坏。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铁西丰富的工业遗产最终也会消失”,一位沈企老总如是说。伴随着铁西大规模拆迁改造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同时正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此项工作。据了解,在企业的帮助下,铁西区将在北方重工沈重集团内寻找到当年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的钢包保存下来,将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建厂时开挖的第一口井保存下来,将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要整体保留下来,进行原址企业介绍……

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上,铁西区从总体规划上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人遗产。2008年4月,经区政府研究已与购买北方重工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商定,将对第一口炼钢包加以装饰,融入房产开发中,成为一道亮点;将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第一口井与该地的绿地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包含该井在内的主题公园;此外,对沈阳机床一厂、沈阳鼓风机集团、低压开关厂、桥梁厂的遗址上设立遗址标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沈阳,了解工业文化,记住那光辉灿烂的日子。

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的认识突破了‘时间标准’,及时地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设施和建筑确定为‘工业遗产’,这一点铁西的做法已经与之接近”。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吕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