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沈阳铁西:挖掘保护工业文化遗产
2008年07月03日 10:39东北新闻网 】 【打印

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2007年6月18日,沈阳市铁西区依托50年前堪称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建设的1.78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复原再现中国最大的工人聚集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馆”,以及新建的蒸汽机车博物馆,同时免费对外开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慕名观光的人络绎不绝,迄今已吸引近6万人次参观游览。铸造博物馆和工人村生活馆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和AA级文化景点,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的文化,必然要和这个城市的特征相结合。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的历史文化美誉蜚声海内外,同时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曾经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大都市,保留着较为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挖掘、保护工业文物,不仅可以留下沈阳工业发展进程的轨迹,为城市留下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未来城市发展留下启迪。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清文化已成历史,不能代表现代沈阳的文化特征,以“工业立市”的沈阳需要“工业文化”的回归。

沈阳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经过战略调整,一批企业重新崛起,再次找到了久违的骄傲。2007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作为沈阳工业的核心区,铁西区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大力抢救、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确立了以挖掘、保护、传承工业文明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出台了地方性的法规。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在接受《暸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曾说,“工业遗产是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我们不但不遗弃它,反而更加大了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为此,铁西区委、区政府先后在位于该区的黄金地段保留和修建了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蒸汽机车博物馆、铁西人物馆等4个博物馆,留住工人生活、生产的旧日时光,使宝贵的工业遗产得到续留,工业文明在这里彰显、延续。

留住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

铸造馆见证火红的岁月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高砂制作所。1946年4月,高砂制作所、松田制作所、建村制作所等7家日本企业合并建立了沈阳机器厂。沈阳解放后,工厂多次更名,直到1956年修建了该厂,并定名为沈阳铸造厂。当时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达5800人,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随着铁西老工业企业的“东搬西建”,沈阳铸造厂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铸锻工业园。铁西区根据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铸造厂职工的意愿,决定将现存的工业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建成铸造博物馆。其核心车间,以原生态保留,并分为工业会展、创意产业园、铁西工业发展回顾四大部分。在博物馆的广场上,重达30吨的钢锭模子、重达13吨的中注管、重达15吨的铁包子,以工业雕塑的形式展示出一个时代的厚重与恢弘。穿过烘干窑门搭成的大门进入博物馆,高31米,长24米的超大型建筑结构令人震撼。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工艺流程实物排列。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铅粉、风冲子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无声地讲述着铁西工业曾有的辉煌。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说,“对工业文化的传承保护,体现科学发展观。它不仅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一段难忘的情结、更是一曲工人队的颂歌。它当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受到文化上的高度重视和全面保护,应当成为中国工业历史的活教科书。”

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利在参观时说,“铁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吕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