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
|
或许,吉林大学的财务状况不至于像外界传闻的那样一团糟。
“2006年是吉林大学财务管理、资金运行较为困难的一年,但也是合校以来财务管理成果最为显著的一年。”这是吉大校长周其凤对去年一年学校的财务状况的评价。
这一年,吉大需偿还的银行贷款利息达到创纪录的1.6亿元。同时也是在这一年,吉大实现了自2000年合校以来的首次当年资金收付基本平衡。
“今后几年里,吉大每年偿还的贷款利息将会持续保持在一个高位上。”校财务处一位工作人员说,今年预计偿还利息将达1.8亿元。
但向好的迹象也是有的。数据显示,2006年,吉大新增贷款仅1000万元,而之前的6年里,吉大平均每年新增贷款是4.6亿元。债务激增的势头已经控制住了。
上周,吉大财务处在该校校内网上贴出一份“通知”,承认“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迫切需要向广大师生征集具有建设性、操作性强的合理化建议”。吉大的财务危机由此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我们客观地把问题放在了阳光下,也是希望国家和整个社会对(高校债务)这一普遍性问题引起重视,求得问题的解决。”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刘景辉在解释公开学校财务危机的举措时说。
财务危机
据校内知情人士透露,吉大新增贷款的高潮发生在2000年到2004年之间。
2000年9月,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与吉大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吉大提供15亿元贷款,支持吉大学科建设、设备改造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等。
2001年11月,农业银行又与吉大签订合作协议,在5年内向吉大提供20亿元信贷综合授信。
2003年5月,吉大与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签订了15年期的19亿元贷款合同,贷款年利率6.12%。
而自周其凤接任校长后,情况发生了转折。在经过一次全面的校内审计后,校方决定通过开源节流,控制新增贷款。
与此同时,由于吉大贷款规模达到了教育部认为的“警戒线”,从2005年开始,吉大每笔新增贷款都被要求必须报经教育部审核。
“其实比吉大贷款规模更大的高校有的是。”刘景辉认为,教育部之所以严控吉大新增贷款,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吉大的“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差”。
据他介绍,吉大几乎没有什么能够给校方带来成规模收益的校办经济实体,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学费。而从2005年起,吉大已经在有计划地缩小招生规模。
“学校也知道这个办法会减少收入,但从提高和稳定教学质量的角度出发,还是坚定地实施这一政策。”他说。
编辑:
霍吉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