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建设银行原行长张恩照受贿落马解读
2007年02月01日 09:06投票数: 顶一下  【
相关Tag

行贿者在行贿的同时无不在进行着精细的成本计算,他们在为贪官们付出成本之后,无疑是要获得相比其贿赂支出成倍的回报,于是建设银行在张恩照个人中饱私囊之后,也为此付出了包括不良贷款在内近10亿元的沉重代价,而这种代价又不单是资金窟窿本身的问题,同时更带来了银行信用危机、金融改革受挫等等一系列后续问题。

张恩照对不起的何止是党、国家和人民,他真正对不起的,是他从“草根”变成“大树”的艰苦过程,对不起的是他脚下的土地。

在讲述张恩照的故事之前,我们先来温习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成语叫“勿忘在莒”。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桓公和宰相管仲、大夫鲍叔牙、宁戚四人一起喝酒,喝到高兴时,齐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牙听了,就双手捧着杯站起来说:“希望您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那些苦难。”应该说,鲍叔牙的提醒是及时的、深刻的。

勿忘在莒,简单说就是“不忘本”。很多人知道张恩照的名字,并不是在他接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之时,而是在他跟随王雪冰“前腐后继”倒下之后。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这位省部级高官来自山东莒县。山东莒县,就是“勿忘在莒”的古莒国,地处民风淳朴的沂蒙山腹地。

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被告人张恩照有期徒刑十五年。判决后,张恩照没有上诉,但却提出了到上海服刑的请求。大上海,繁华的大上海,是沂蒙子弟张恩照的发迹之地。勿忘在莒,张恩照此时才想起回到他的崛起之地,是不是有点晚了?

上海故事,从城市平民拔地而起

张恩照祖籍山东莒县,解放前全家迁到上海虹口区,张恩照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张恩照的出身用现在时髦的词汇讲,确实很“草根”。1963年,张恩照高中毕业后被招入上海建设银行做学徒。两年后,张恩照当上了拨款员,负责几个军工厂的拨款,躲过了“文革”的冲击。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建设银行,33岁的张恩照此时成了为数不多的中坚分子。张恩照当过建行3期培训班的老师,后来,这3期学员被戏称为上海建设银行的“黄埔生”,而张恩照俨然成为了“蒋校长”那样的“核心”人物。1984年张恩照被委派负责建设银行上海分行投资业务部的筹建,这个部门对外称“中国投资银行上海分行”,张恩照的身份是副行长。当时,张恩照大胆组织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国外银团贷款,由建行转贷给上海石化,并代理上海石化发行企业债券8亿元人民币。此举被当时上海的媒体誉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引进外资行动”,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不久,张恩照成为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1年后担任行长。短短3年,张恩照完成了“连升三级”的仕途跨越。此时,张恩照刚满40岁。

张恩照出事后,有些媒体评价张恩照“水平一般、酷爱双头鲍鱼和高尔夫”,甚至有的媒体把张恩照描述成一个“善于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的人物,这实在是有点冤枉了张恩照。其实,张恩照在上海建设银行一直是以务实能干闻名。张恩照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勤奋、踏实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各级领导们的注意。即使后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会在免除张恩照职务的决议中,最后还是给予了张恩照颇具人情味的一句评价:“对张恩照先生多年来对中国建设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张恩照在建行上海分行行长这个位置上连续干了13年之后,1999年10月,张恩照离开他发迹的上海滩,调到北京总行出任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张恩照的“忠厚”和“实干”再次给他带来了机遇,2002年1月,张恩照接替被免职的王雪冰任建行行长,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张恩照当上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的行长,已经在他自己的王国里拥有了绝对权力。而不被约束的绝对权力,对一个自身约束力差一点的官员来说,往往是一个看不见的陷阱。像张恩照这样要么坐着火箭连升三级,要么在一个职务上一干就是十几年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心态非常容易在过快的速度中失重,或者在过慢的煎熬中失衡,他们往往在寻找着不同的机会,获得权力或者金钱,却不知道陷阱在什么地方等着他们。张恩照的落马,是因为他错误地在3个“不等式”算术题上,画了等号。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霍吉和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