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曾经天朝上国,泱泱礼乐之邦,数千年来的文化荣耀仿佛一夕丧尽,一百年来屡屡有人提出改造国民性的方案。究竟是一次次激烈的社会“改造”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还是“改造社会”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不该出现的历史伪命题?

返回历史频道首页 礼仪之邦? | 民国范儿 | 素质改造 | 建国后“高素质”| 向下看齐? | 真正垮掉的一代 | 评论
 

19世纪末来华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说:“让我们再重复一遍,中国需要的东西不多,只是人格和良心。”而在2011年4月1日举行的斯诺克中国赛上,英国选手墨菲还在抱怨:“中国观众的行为非常没有礼貌,这种情况七年里从未改善。”——想来任何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看到这样充满着道德优越感的话语都会感到愤怒。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你却不难找到这种观点的拥趸,近代以至当代的众多伟人也为中国画出了无数种“制造”先进文化、改造“愚民”的蓝图。但这一百年来中国的风云变幻表明,他们的规划和制造,只不过是在中华文化伤痕累累的肌体上,披上了一件GDP全球第二的光鲜外衣而已。 【参与评论】

 
 

中国印象:从“礼仪之邦”到“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类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不仅国外,在国内,中国人不文明行为也令管理者发出“中国人只适合圈养”的感叹。我们真的难以看到一个千年“礼仪之邦”的形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们眼中就只有一种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事实是这样么?【详细】

 
丢人到台湾:
大陆旅行团阿里山互殴

2月8日下午两个大陆游客旅行团在阿里山森林游乐区搭乘小火车时因排队问题爆发冲突,共有两名大陆游客和一名台湾导游挂彩,其中王姓大陆游客右小指被咬断。有在现场的台湾网友拍摄了此次大陆旅行团打架的视频,并上传到了网络。从视频中的片断可以看到,阿里山小火车车上的人用脚踹向车下导游,导游身后的游客则用矿泉水瓶砸人。【详细】

小冲突变大事件:
内地游客涉嫌殴打澳门导游

一个26人的辽宁旅行团14日抵澳后,疑有团员不满负责接待的女导游未有高举接团牌而出言责骂。双方理论期间,另团一名男导游上前劝阻,疑遭三名男团员围殴,倒地受伤送院。近百名澳门当地导游不满涉打人者如常行程,于新口岸某娱乐场外包围旅行团的旅游巴士,要求有关人士下车道歉,并要求警方查明事件,严惩打人者。 【详细】

中央领导曾指出:
加强出境人员礼仪培训

2006年3月17日,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报送的安排上批示:“文明办要集中一段时间,以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同年5月16日召开的中央文明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再次指出:“加强对组团旅游、出国出境旅游人员的礼仪规范培训。”“使文明礼仪、公共秩序、旅游出行等重点领域的不良风气有明显改善。” 【详细】

 
 

现代中国经济繁荣反成礼仪缺失 到何处寻找“礼仪之邦”?

数千年的礼仪之邦,变成礼仪缺失之国,中国人要实践《朱子家礼》需要去韩国,找中国古礼去日本,遑论《左传》《礼记》中的千年古典礼仪。中国的“礼仪之邦”头衔究竟要到哪里才能寻觅的到?让我们向前上溯,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哪个时代造成了今天的礼仪断层?有人或许会提到民国,还有近来被知识精英们热炒的“民国范”。为何今天中国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教育普及率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准,在精英口中,国人的素质反不如民国时代?那么,让我们来探寻,“民国范”究竟是什么?【详细】

 
大国崛起需要怎样的国民素质?
 

日本生活中的礼·日本少女成人礼

中国人素质与大国形象差距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项调查中,约有95.7%的受访者认为,我们中国人在国民素质方面还与大国形象相去甚远。 【详细】

 

清华教授:中日国民素质差距30年

一位在中国、美国、日本三地的大学都工作过很多年的中国教授曾跟我说:“即使中国现在跟日本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也未必能够赶上日本。国民素质相差30年。” 【详细】


调查

1.你如何看部分中国人素质低下的行为?
给所有中国人丢脸
我个人觉得没面子
素质是个人问题,与我无关
国民素质低是西方人的文化歧视
各国都有素质低的人,中国整体不差
说不清
2.你认为今天国民素质的内涵应该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统思想,待人接物互相尊重
是高贵雅致的贵族精神,不是粗犷土气农民气息
是充分享受法律下的自由的公民精神
其他
3.你认为应当如何改变国民素质低下的现状?
发掘传统资源,回归古老中华文明的本源
培养贵族精神,塑造珍重礼仪和荣誉的新人
培养公民精神,塑造法治下自由平等的公民
其他
 
 
 

“九一八”主谋石原莞尔评价民国时的中国:官乃贪官 民乃刁民

其实石原莞尔是非常同情中国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他曾流泪高呼“中华民国万岁”。辛亥革命之后的乱局,让石原莞尔等一批日本少壮派军人十分失望:……这个国家官乃贪官,民乃刁民,兵乃兵痞,中国的爱国学生是世界上最乱的,他们起哄闹事,把老百姓推到最前线,然后他们转身就走了。总而一句话就是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失败的民族。 【详细】

 
 

民国百姓所作所为:南京城随处见人当众“方便”

所谓的“民国范”到底什么样?普通民众的素质究竟如何?从下面的资料中,可以发现,民众尽管未必都是刁民,但素质真谈不上:那时南京的大街小巷,几乎是没有厕所的,时人有文字记载说:“寻遍全街而不得一溺所,忍溺致疾者有之。”民国建立前,南京城内道路两侧专门留有土坑,供人解决“燃眉之急”。南京城内到处可见背对人群“方便”的男子,“整个南京城都成了厕所,臭气熏天。” 【详细】


 

民国知识分子所作所为:国学大师黄侃窗口撒尿

民国时民众素质如此,作为精英的知识分子、国学大师们又如何?一则逸事足以说明:黄侃20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寓,他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楼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蓦地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禁不住怒骂。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黄侃盛气凌人,章太炎生性好骂人,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两相对喷,真乃一场好戏。黄侃这种不检点行为恐怕很难让后世对民国精英称道,这样的“民国范”,怕也不值得后人效仿。【详细】


 

民国高素质“范”真相:精英文化主导民众记忆

精英文化并不等于知识分子阶层的文化,但精英文化却影响着社会群体的世界观、伦理道德、历史记忆等人文生态。五四运动后,主导文化由原来的士大夫文化转为知识分子文化,也就是今天的精英文化。精英站上了文化舞台的中心,全面继承了士大夫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负责向全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享有解释历史、评议现实的职业特权,参与对于意识形态的注解和宣传,向民众灌输社会理想,由此构建了民众对于历史的认知。【详细】

 
民国范:精英头脑中的一种幻象
 

陈丹青:消失的“民国范儿”

看民国风景,有历史、有人物、有景观、有文争武斗、有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思想激变,生活方式亦随之激变。这是一段“过激”的历史,人人慨当以慷、个个向死而生。

民国人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礼仪,因之而带有“民国范儿”。既便在老相片中发黄,仍一望可知。 【详细】

古典文化转换的国家景观  

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30年间奠定的。【详细】

张鸣口述:五光十色说民国  

总的来说,民国,尤其是北洋时期的民国,是个色彩斑斓的时代。人人都特立独行,有时特立得崇高,有时特立的猥琐。牛人被埋没不了,没人因为你牛而压制你,压也压不住。但凡有非常异议可怪之论的人物,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分尊重。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施展舞台。【详细】

真正民国百姓眼中的“民国范”  

同仁堂开张后,果然生意兴隆。但就是有个烦心事儿,左邻右舍及路过的人,每到夜深人静,总将同仁堂门前当作方便之处,以至于每天清晨起床,老铺伙计们第一件事,就是得去清理门前的粪便。【详细】

民众决定社会的整体素质  

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也是政治文明的基石,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影响国民素质的关键在民众而非精英,民众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早在20世纪,梁启超就提出:“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因此改变一个国家、改造一个社会的关键在于“唤起民众”,从根本上提高民众素质。【详细】

 
 

晚清梁启超赴美考察结论:国人素质太低 应提高素质而非革命

梁启超自美洲考察归来后,言论大变,放弃了不久前的“言革”主张,并激烈反对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国民素质太差。他说:“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他在同年ll月18日致康有为书中说:“革义难行,先生之言固也。”明显地向康有为表示放弃“言革”主张。此后,梁氏政治立场转而以君主立宪为归宿,绝口不谈革命,把精力着重放在改造国民心理,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详细】

 

鲁迅用文字改造国人素质

日本人用鞭子改造中国人素质

鲁迅一生都将揭露国民性的痼疾、挖掘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中的“病根”、探索塑造新型民族素质作为自己的任务。鲁迅所揭露和批判的“国民劣根性”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的,是一种久未治愈的“痼疾”,鲁迅当年痛斥的“圈子”意识、看客心态、“窝里斗”现象等等,至今改观不大。【详细】
蒋氏的“新生活运动”,只专注于“新生活”,而没有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的变革,所以改变不了昙花一现结局。伴着卢沟桥的炮声,历时3年的“新生活运动”随风飘散。之后,“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社会道德与国民习性“涛声依旧”。 【详细】
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迹,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飕的一声着着实实的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的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详细】
 
 

中共解读民国国民素质改造屡屡失败原因:必须彻底改造旧社会

既然旧中国的社会风气和伦理思想是那末好,是那末为全世界所不及,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匪徒却在沦陷区大大提倡中国“固有文化”、“东方固有道德”呢?难道日本帝国主义匪徒真的爱起中国民族来,所以要中国人去保留、发展这些“好”东西,来破坏日本匪徒自己的侵略吗?要救中国,必须发挥民权,必须把旧中国重新改造,这不是天经地义吗?其所以要把旧中国重新改造,不就是因为旧中国的统治太黑暗、太残酷、太落后、太虚伪吗?【详细】

 
民国教育面面观
 

中国国民教育约兴起于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时期,在民国时期形成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1907年清廷学宫部第一次教育统计,全国各省有学校37888所,以4亿人口计算,每万人中有学校0.9个;上海该年有学校271个,以沪地人口约120万计,每万人中有学校2.2个。【详细】

民国中学统计  

1932年统计全国各类中等学校(包括中学,中等师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有14789所,学生总计547207人,每万人有中学生约12.1个;上海有各类中等学校141所,学生28320人,每万人中有中学生88.2人,是全国平均值的7.29倍。【详细】

民国教育最好三个城市数据  

根据有关的统计数据,20世纪20-30年代南京,上海和北平是全国中小学教育最发达的城市。1933,1934年间上海的每万人中学生的人数88.2人,每万人小学生为492.9,两者相加为581.1人;南京每万人中学生为104.1人,小学生为495.9人,两者相加为600人;北平每万人中学生为143.1人,小学生为196.2人,两者相加为339.3人。三城市比较,上海每万人中的中小学生人数,接近南京,而远高于北平。 【详细】

民国教育经费  

民国年间上海每年人均初等教育经费1.18元,仅次于南京1.21元,为全国第二;上海平均每人担负的中等教育费为1.21元,仅次于北平1.56元,也为全国第二。如果将中小学人均教育经费加起来,则上海1.18+1.21=2.39(元),南京1.21+1。06=2.27(元),北平1.56+0.60=2.16(元),两地均不及上海高。上海人均中小学教育经费为全国平均值(0.36元,中等教育经费0.12元+初等教育经费0.24元)的6.64倍。【详细】


 

毛泽东为改造社会的素质号召全社会向生产者学习:包括工人和贫下中农

早在毛泽东还居于遥远的陕北时,已经向全党干部提出:知识分子仅有理论知识,应该参与实际工作中。到夺取全国政权,毛泽东更进一步丰富这种理论,明确提出知识分子要向实际劳动者学习,向工人,贫下中农去学习。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中共建政后即提出人人参与劳动的新要求,更进一步要求知识分子不单要学习工农,还要到工农群众之中去,要深入田间地头,亲身去接触劳动和农民,向他们学习。从而用工农,尤其是农民的质朴,来改造知识分子乃至整个社会。【详细】

建国初的农村扫盲运动

建国初的爱国卫生运动

拒绝劳动者:拘捕劳教

虽然毛泽东号召向农民学习,但是,在建国初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面前:人数广大的农民连基本的读写都不会。于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扫盲运动。运动不仅与识字率挂钩,而且充分动员各级政府,动员大批在校生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向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进行识字普及教育。【详细】
建国初的爱国卫生运动之初衷,是为反击美国在东北进行的细菌战,经过最高领导人的参与和强力支持,将这场运动推向高潮。爱国卫生运动所清理的,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混乱、破坏所留下来的积年垃圾污物,更极大的洗涤了人们心中自降生开始就养成的陋习,从舆论上对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进行了谴责和规范,提高了当时人们的基本素质。【详细】
除去中共中央的号召,社会精英的宣传和以身作则,各种运动的涤荡和清理外,对那些拒绝参加劳动,拒绝成为劳动人民的社会少数分子,新政府也展开各种手段进行改变,开始登门宣传劝说,最后甚至直接出台《劳动教养条例》,使用马克思理论中的“暴力机关”,对拒绝参加劳动的人,采用强制措施,迫使其进行“劳教”,使全社会成为中共所向往的“人人自觉参加劳动”的新社会。【详细】
建国初一系列社会改造运动,不仅仅对城市小市民,农村的广大农民,归国知识分子,青年知识分子,社会的闲散游民等各个群体产生巨大触动,不同层次的改变了这些人的思想和素质,即便是曾经在民国时代的知识精英——大学教授们,也产生了极大的改变和触动。这些改变,正是建国初17年来中共用自己的世界观素质标准去改造这个国家,所产生的成果的一个缩影。【详细】

 

新社会素质标杆被事实无情摧毁:文革中见证中国人素质依然低劣丑恶

中共建政17年间的努力到底有多大效果,真的就改变了中国的基本素质么?或者说,从另一个角度来问,向工农学习,尤其是向贫下中农学习的十余年间,中国人真的学到了中共眼中的“质朴”么?如果出现一种特殊情况,对中国人的素质进行考验的时候,中国人能顺利过关么?只可惜,以文革中的情形来看,建国初这场关于素质的考试,中共没能取得好成绩,中国人的表现让全中国人都无地自容,仿佛是一夜之间的,身边一个个淳朴善良的人,变得凶残,虚伪,猥琐,恶毒。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为什么中国建政17年的努力,还是最终归于了失败? 【详细】

 
世界共产主义理论中对农民的评价
 

马克思看待农民是保守甚至反动的,列宁则干脆说在俄国这样的农民国家,必须依靠少数最先进的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毛泽东的理论体系里,变成革命要以工农为基础。中共建政以后,需要被改造的社会阶层,也是要向工人和贫下中农去学习。这种变化,其实正是毛泽东个人的发展和创造,并在其后将之运用到中国的过程中。

马克思:农民不是革命而是保守的 甚至是反动的  

马克思:“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详细】

列宁:六十个农民要服从十个工人的领导  

内战行将结束时列宁指出,苏维埃政权还面临着一个比任何数量的邓尼金、高尔察克和他们的军队加在一起都更加危险得多、也比外国资本和官僚制度更危险的敌人,那就是农民或“小资产阶级”。农民之所以“最危险”,并非因为他们是意识形态所说的“剥削者”,不,他们完全可能是“被剥削劳动群众”,但是他们愚昧、不听话而且人又多,因此就得这么办:“60个农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1 0个工人的决定。”【详细】

毛泽东早期:商人和城市居民可以成为民族革命领导  

1923年,毛泽东曾经写下这样的文章:“用国民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历史使命。这个革命是国民全体任务,国民中商人、工人、农人、学生、教职员,都同样应该挺身出来担负一部分革命的工作;但因历史的必然和目前事实的指示,商人在国民革命中应该担负的工作较之其他国民所应该担负的工作,尤为迫切而重要。……商人的团结越广,声势越壮,领袖全国国民的力量就越大,革命的成功也就越快!”【详细】

 
 

苏联已不复存在 公民素质为何仍让昔日学生中国汗颜?

50多年前,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了基础教育教材、大纲、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及管理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凯洛夫”的影子还没有完全消失。然而,类似的起点,在国民素质方面,50多年之后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时至今日,在俄罗斯需要排队等候的场合,后来的人第一句话总是问:“我在谁的后面?”俄罗斯的商场、医院、饭店等人群集中的场合,没有人吸烟,没有人随地吐痰,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嬉笑怒骂,一片整洁和肃静。【详细】

提倡“改革”的赫鲁晓夫

1958年毛泽东迎接赫鲁晓夫

文革教育代表白卷英雄张铁生

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成为世界素质教育的发轫之论。前苏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国度,许多家庭的藏书量多得惊人,孩子们往往在耳濡目染中继承了良好的读书习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人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始终没有忽视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对他们而言,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公民最为重要。【详细】
1958年苏联教育改革,强调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作准备,使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但生产的时数过多,忽视了知识的教育,《法律》颁布以后,在全国各地执行效果也极不理想,不仅学生素质下滑,甚至出现“退学潮”。仅1962年,全苏联中小学退学学生就有50万人,农村学校的学生退学率竟高达50%。未等到赫鲁晓夫下台,该项政策即已执行不下去。【详细】
1958年,中共尝试走自己的道路以摆脱苏联模式影响,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价值取向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弱化了人格完善、个性培育的主题,一步步走向为阶级斗争服务。毛泽东教育方针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目的是“使工农群众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革命需要。它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的意义与当时不切实际的消除体脑差别的目的。【详细】
尽管在1950年代中共全面向苏联学习,但在文革前的17年,“二报一刊”关于人才素质的论述,仍突出强调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这种以“工农”为目标的导向,与苏联的“公民教育”有着天渊之别。而文革中更是将对体力劳动的“崇拜”发挥到了极致,连知识都被打倒在地。【详细】
 
 

中国素质教育陷入歧路的根源:毛泽东要求全面认同农民文化

作为革命时代文化政策的核心之一,“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在实践上就是知识分子放弃自己的文化追求全面认同农民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划清革命文化与农民文化、包括其中落后一面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成为“农民形式”,加重了党的农民化色彩,给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少困扰。与之相对应的是文革中对“封资修”文化、教育的批判,建立起来的也并非什么新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农民文化与所谓“革命话语”结合的怪胎。【详细】

 
向旧精英体制低头的斯大林
 

斯大林缔造了苏联体制基础

斯大林塑造的国家形象  

十月革命后的头二十年,尽管大部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还在使用,苏联政权也依然自封为马列主义者,但是,伴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苏联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来的社会主义目标被抛弃,政权的实际目的,仅仅在于维持它的稳定和权威,在于建立一个民族国家。【详细】

反对平均主义  

1931年,斯大林批评了“左派的工资平等化的实践”,同时强调货币刺激的必要性。他在一个工业管理者的会议告诫说,“无论谁要无视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区别,按照工资平均化的‘原则’拉平工资水平,他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违背了列宁主义”。【详细】

重视知识分子  

首先,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岐视和政治歧视已经结束。其次,管理的技术精英阶级与工农大众的鸿沟不断扩大。与旧知识分子成员和解的决策也是斯大林在1931年直接作出的。【详细】

教育体脑分离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一直是共产主义蓝图中的一个要素,它充分体现在把日常教育与手工技术训练联结起来的努力中。但是这个理想最终在实践中被抛弃了。1937年,工业训练与学院教育完全脱钩了。【详细】

强调等级服从  

社会分化在军队的发展特别值得注意。1935年,恢复了军官(除将军外)的传统的军衔,同时产生了元帅的衔头。随后,在1939年,将军军衔也重返苏联。从革命时期的官兵平等,转为大力强调和对上级的服从。【详细】

 
 

被制造的革命接班人:构建国民素质核心的成功者本相

17革命教育培养出的老三届,被塑造为“革命接班人”,他们普遍具有神圣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道德自律意识。他们中很多人在经历“文革”及以后上山下乡的种种人生困厄和磨难时,能够以坚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在改革开放中,他们顺利崛起,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但作为国民素质中坚,他们身上也存在种种弱点。【详细】

实用主义被奉为行为“准则”

言行不一扩散为社会“习俗”

抵赖说谎异化为文化“思潮”

“文革”到来使千百万“老三届”成为这场斗争的殉葬品,他们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知识的基本权利,文化虚无主义在他们身上产生。尽管有幸运儿能重返学校,但对知识的渴求已不再是学习的第一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文凭或者把读书作为进入官场的敲门砖。在返城高峰中,每一个有“知青”成员的家庭都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把自己的孩子调离农村,“走后门”由此产生。【详细】
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片面与夸大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虚伪。很多人从小就会写思想汇报,写给组织、给教师,而不是给自己看的日记,他们中许多人会巧妙地将自己“偷偷”做的好事,以各种方式告诉别人,会以靠拢组织、要求进步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打别人的小汇报,恶劣者还会以此来诬陷别人。【详细】
“文革”中精神自虐的“斗私批修”,完全不能构成内省的正确道路。文革后个别反思运动到上世纪80年代,已呈现为一种孤独状态。1990年后,人本主义归零,道歉成了危险和自取其辱的举动,由此引发普遍的拒悔思潮。拒绝、抵赖和说谎,构成了拒悔者的三个基本表征,向世人描述着社会伦理的破损轮廓。在拒悔的背后,存在着诸多原因:既有对被清算的恐惧,也有希望被遗忘的侥幸,更有对罪过的反向认知,甚至把罪业当作毕生的荣耀。【详细】
17年教育造就了他们的“盲从”,将领袖的话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唯一标准。他们虽然整天高喊大批判,但对是非却缺乏最基本的批判能力,对一切流行的理论和口号缺乏批判精神。用做批判的标准,只是毛泽东的语录,而不是实践和真理。他们认为爱只能与“热爱”连在一起,那是用在领袖,用在党身上的。【详细】
 

国民素质溃败谁之过:成功者在偶像破灭后只相信自己

十年文革,使这代人变得非常现实主义,非常权变,善于抓住机会,呈现出机会主义倾向。非凡的成功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出了问题,第一反应不是要忏悔,而是自我辩解。红卫兵无法无天,只相信一个神——毛主席,这个偶像破灭后,相信的就只是自己,1980年代又是一个个人解放的时代,最后就极度地自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异化成极端个人主义。【详细】

 
 
老三届·红卫兵这一代
 

“老三届”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由新中国培养出的一代人,也是从建国到“文革”这17年的教育成败得失的具体体现者。国内外研究中国“文革”问题的专家都认为,“文革”期间红卫兵的种种非同寻常的表现与这17年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认为这种教育是引发这场大动乱的重要原因。【详细】

老三届反思存在不平等意识  

很多老三届忆苦思甜的文章,还有一些小说、诗歌之类,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到他们曾经堵住过那些农家子弟的出路,似乎知青走得天经地义,农家子弟被堵在乡村也是“天经地义”。这种不平等意识,已经潜入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始终没有受到过正视,大概是深入骨髓了。一场知青革命,一千六百万人下乡,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在稀释当地农家的工分,最后一天临走,还要拿走这家人长子手里的最后一粒“红豆”。【详细】

学术精神沦陷始于红卫兵一代  

实际上,学风之败坏,就是从红卫兵-知青这代人当中的某些人开始的。当年造反、串联,甚至打砸抢,20年后转移到了学术领域。包括年轻时的何新,也有贪多、图大、求快的毛病,十几年前我在书里评论过他的学风问题。当然这些都还不是抄袭剽窃,属于钻窗翻墙抄近路,但学术界的规矩的确被破坏了。这一路下来,影响到后来的20多年,再加上别的因素,到今天,学界、高校的学术腐败已经积重难返。【详细】

老三届这一代自我感觉暴发  

在1983年,我们开始选这种知识型的干部,然后中央又开始清理三种人,这三种人就包括当年的造反派,这样就把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有着两年半到三年甚至一年学历背景的一批人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但是这当中有的人一旦大权在手,把当年高中生升入大学的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又放大了无数倍,然后在社会中放松对自己的控制,对自己过高的估计,就造成了他们个人人生的一种悲剧。【详细】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一长达三十年的革命伦理教育成果,并未从人们心中消失:把他人视为假想敌,把竞争视为斗争。那毫无疑问,在资源匮乏的社会中,对于社会竞争中的“敌人”,我们无需讲礼貌。我们不是缺乏教育,而是“斗争教育”过度。同样,很多人认为我们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的关注不够,事实恰恰相反,中国人早就在数十年的革命教育之中学会了向下“致敬”,即使很多社会精英在竞争胜利之后摆出了骄傲的姿态,他们本身也是这种“致敬”的产品和“落后文化”的一部分,向下看齐的思维方式早已渗入骨髓……此时,指望因为经济上变化带来精英赞许的素质,无异于缘木求鱼。
网友评论
更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