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传递出一条重要信息,“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意味着受到全社会强烈关注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践中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引发了热议。回顾历史,计划生育政策最著名的提倡者莫过于著有《新人口论》的北大教授马寅初,而“错批一个人,多生三亿人”的名言也在漫长的时间内,被视为马寅初的主张没有及时施行,而令全社会付出的代价,但在二孩政策调整的今天,我们又该怎样更加客观地审视马寅初的人口主张? 【网友评论】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观点及主张:人口增长过快 影响社会财富积累 需控制生育

马寅初在《新人口论》中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同加速资金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人民生活、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力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主张“第一步要依靠普遍宣传”,大力宣传计划生育的好处,破除“五世其昌”等封建思想;其次,“俟宣传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之后,再行修改婚姻法”,提倡晚婚,“大概男子二十五岁,女子二十三岁结婚是比较适当的”;再次,“如婚姻法修改之后,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主张生两个孩子的有奖,生三个孩子的要征税,生四个孩子的要征重税,以征得来的税金作奖金,国家财政不进不出。 【详细】

 

马寅初:中国人口增殖率过高

马寅初:反对人工流产

马寅初估计,1953年人口普查以来,近四年的人口增殖率很可能在20‰以上。对于一个人口超过6亿的国家来说,人口增殖率超过20‰就会带来各种问题,对国民经济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之间会产生一系列矛盾。 【详细】
马寅初认为:我国最大的矛盾是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似乎太慢。我国的国民收入在一九五六年将近九百亿元,其中消费部分约为百分之七十九,积累部分约为百分之二十一。因人口大,所以消费大,积累小,而这点积累又要分摊在这许多生产部门之中,觉得更小了。我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的比例降低,同时就可以把资金多积累一些。 【详细】
马寅初两个见解:一是主张生两个孩子。按马老的原话说:两个有奖,三个有税,以税作奖,国家没有负担。其二是胎儿也有生命权。我们要建立起对生命的信仰,这将有利于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自然平衡。【详细】
 
马寅初:人口问题不是政治问题
 

马寅初对自己的调查和分析很有自信,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1959年秋,马寅初发表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人口问题)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详细】

马寅初为何提出计划生育  

马寅初的孙子马思泽回忆过往往昔旧事时称“当年我爷爷提出计划生育的主张,起因之一就是建国后他历年回浙江嵊州老家考察,每次自己的弟弟都会抱着一个新出生不久的孩子出来欢迎他,着实让他吓了一大跳。”【详细】

文革马寅初烧未刊巨著  

“与其等红卫兵来查抄损毁,不如自己动手处理。”一天,马寅初的儿子马本初下班后,轻轻对马寅初说:“‘爹,咱们家也收拾一下吧。’”大人收拾好了需要处理掉的书籍、信件,甚至包括马寅初先生已经写完、尚未付梓的近百万字《农书》书稿。孙子马思泽负责把它们搬到院内的小锅炉去烧掉。 【详细】

马寅初爱护毛泽东就要讲真话  

马寅初认为,真正爱护毛泽东的方法是要对毛泽东讲真话,搞个人崇拜“是害了毛先生”。在一次会上,有人说《毛泽东选集》四卷“一千年、两千年后仍可适用”。马寅初听了之后不禁毛骨悚然,说:“对毛主席的这种恭维,是在搞个人崇拜。这种个人崇拜是毁坏毛主席的‘糖衣炮弹’。” 【详细】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1950年代计划经济下的特殊产物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马寅初再提新人口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得到毛泽东赞赏。 【详细】

 
 

1949年至1957年是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死亡率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详细】

 
 
 

马寅初对人口形势估计建立在“1953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基础上

我们只要研究一下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就会感到人口问题十分严重。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才知道我国人口已经超过6亿,4年来至少又增加了5000万。我大概算了一下,如以净增加率2%计算,15年后将达8亿,50年后将达16亿;如以净增加率3%计算,15年后将达9亿3000万,50年后将达26亿。到那时,中国人口将超过今日世界人口总和…… 【详细】

 
 

马寅初“新人口论”的理论前提有问题 目前各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现

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基于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假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在他看来,生产关系已经搞得很好,问题在生产力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还赶不上生产关系。实际上,生产关系也有需要调整之处,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改革……人口政策的负面效应以各种各样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养老问题将首当其冲,与此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压力也会随之增大,失独家庭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已引起各方的关注。这一切,都要靠人口的恢复性增长来加以缓解(无法根本解决,只能缓解)。而且,我们还为这一人口政策承担了大量直接成本,包括行政成本、社会抚养费等等。【详细】

 
现代中国人口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现代中国人口思想这一时期,包含两个阶段:①辛亥革命后至抗战前;②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两个阶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历史继承性。【详细】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口问题已引起学术界重视,对人口问题的看法和主张纷纷出现,自此至抗战爆发的二十多年,人口学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争论:(一)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看法;(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详细】

建国初期  

形成了毛泽东人口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在这个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是研究和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指南,但在实际工作中,大有偏差,大部时间没有很好地贯彻,而是“左”倾思想占上风,作为毛泽东个人对经济发展形势估计失误,在人口问题上有过不切实际的说法。 【详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致力于计划生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人口总数压力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和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大人口问题宣传和研究的力度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详细】

 
 

新人口论:配合1950、60年代赶超式经济战略 简单地视人口增长为经济负担

中国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往往是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人口增长更多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是经济停滞的原因。但马寅初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必须要控制,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时代,无疑是正确的,但未必适用于以后的情况。中国从“一五”计划开始,推行以重工业为主导的赶超战略,把资源集中于建立中国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化工业体系。由于赶超战略对资金和劳动力的配置不符市场规律,政府就必须通过户籍制度控制劳动力流动,满足自身的政策需要。【详细】

 
 

新经济增长论:人口数量不是负担 与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量之间相互作用

新经济增长理论指出,人力资本积累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生育率水平和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是相互作用的。人们不能再简单地以人口数量来观察其对经济发展的利弊,而是更深入分析人口数量、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等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分析方式较之简单的数量危害论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也具有更明确的政策指导意义。【详细】

 
 

人口红利论:劳动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相适应 人口增长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助力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负债和人口红利都同时存在的,究竟是人口负债大于红利还是相反,既取决于经济增长阶段与人口转变阶段的相互匹配,也取决于相关政策的作用。在目前中国的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阶段上,较高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高速增长的经济就是匹配的,只要有适宜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劳动政策,就可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人口特征就有助于经济增长。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时间里(1978~1998年)的GDP增长率中,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贡献份额达到24%,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份额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份额为21%。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对人口红利的利用。【详细】

 
建国后的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详细】

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1949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全国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时间,全国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详细】

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详细】

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  

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达到1987年23.3‰的峰值。1981—1990年净增1.43亿,平均年增长人口1584万,1990年总人口达到11.43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详细】

避免不安全的人工流产

人口政策需与时俱进

我们可以将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实施计划生育及其必要措施(包括合法人工流产)的背景因素。在计划生育已成为国际“家庭计划”的成功范例和潮流的今天,我们有责任使计划生育背景下的享有安全人工流产权,成为公民在实施计划生育过程中因避孕失败而采取的一种自愿选择。 【详细】
进入80年代后,已经较低的生育率水平要进一步降低,潜力减少,难度增加。本该以更扎实细致的工作来为保持生育率稳步下降创造条件,开创局面。然而实际则不然,急进的思潮影响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政策紧缩和一些不切实际的人口控制目标,导致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被动局面。 【详细】
育生政策与人口控制存在一个适度的问题。今天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形势与20多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人们还心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态,坚守现行的生育政策不改变,甚至连对生育政策调整进行公开的讨论的勇气都没有,是否又陷入一种教条主义的陷阱呢? 【详细】
 
马寅初与“新人口论”的是是非非
 

专家看法:主张计生 反对独子化【详细】

学者观点:
批马寅初未致“多生三亿”

 

中组部原部长:
毛泽东没有批评过马寅初

 

马寅初长孙马思泽:
我爷爷文革中没受过迫害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称其为计划经济”。可见,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变了,政策改了,今人看待历史问题也应更加理性、客观。据世卫组织预测,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这个严峻的现实,给了流传多年的“历史神话”一个冷酷的答案,希望这个答案来得不算太晚。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