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是“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的日子,60年后的今天,万隆会议所倡导的万隆精神,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纪念万隆会议,更是对会议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回望历史,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又是如何开辟我国外交新局面?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万隆会议的点点滴滴。 【网友评论】

高清图集
上一张
下一张

老照片:周恩来在万隆会议

2015-04-16 19:56 0人参与 0条评论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 ,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今年是万隆会议成功召开的第60周年,以下为一组万隆会议的图集。1.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10
01
 
 

万隆会议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万隆会议是世界史上第一次由亚洲、非洲29个国家的代表聚集一堂讨论世界大事的重要会议。会议产生的万隆精神显示了伟大的生命力,在它的鼓舞下,亚洲、非洲的民族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汹涌澎湃,几十个国家取得了独立。这为第三世界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周恩来总理创造性地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准则。周恩来在会议期间,针对会内的斗争情况, 回答挑战而写就的不朽名篇(补充发言)是世界外交史上最精彩的范文。在国际关系中,提倡“求同存异”,作为处理各种矛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方法。【详细】

 
 
 

消除误会与抹黑 中美两国在国际上的又一次较量

黎巴嫩代表、驻美大使马利克会后前往华盛顿,向杜勒斯通报会议情况时,谈到亲西方联盟的瓦解。马利克向杜勒斯坦陈: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实际上,会议似乎就是为此目的而召开的。”“美国新闻界宣称西方从会议所获甚多也是错误的。结果或许没有那么糟糕,但无论如何共产党中国的崛起对西方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失败。”【详细】

 
 

赢得赞赏与支持 开创了亚非拉国家南南合作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周恩来发表的“求同存异”方针和光明磊落的姿态,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赞赏和支持,使会议沿着预定主题发展,促进了会议胜利开展,从而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达成了体现亚非国家向往和平和自由的“万隆十项原则”,即被后人所说的“万隆精神”。此次会议掀起了亚非拉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的浪潮,而六年后的不结盟运动的组成则是万隆会议的延伸和继续,同时,万隆会议开创了亚非拉国家南南合作的先河。【详细】

 
周恩来展示魅力外交
 

周恩来在会议上

万隆会议召开之际,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不负众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外交举动有效地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打破了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 【详细】

 

求同存异思想的形成

满头白发的刘茂俭眼中闪出奇异的光彩,开始大声背诵周总理的演说词,“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最后,周总理还热情地发出了邀请:“中国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欢迎大家到中国参观访问。”话音刚落,代表们不约而同露出了轻松愉快的笑容,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把几天来的风波都平息了”。 【详细】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入人心

五项原则是周总理于1953年12月31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判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时首次提出的。1954年6月,周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公报中正式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国同印度、缅甸等亚洲国家关系的基础, 并且认为应该成为整个国际关系的普遍准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入人心,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和支持。在政治委员会上,缅甸总理吴努正式提出建议, 要求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宣布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来指导它们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国家的代表支持缅甸的提案。也有一些国家的代表提出另一些提案,如“七点建议”、“四点计划”等等,但同五项原则的精神大体上是一致的,这类提案共有6个之多。 【详细】

 

共同发展 合作共赢 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60年来,中国一直是亚非合作的支持者、开拓者与引领者。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契合了万隆会议精神。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在促进亚非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将扩大与深化亚非各国的经贸合作。【详细】

 
 

万隆会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会议?

二战结束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实力大不如前,再也无力控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解放运动在印度支那风起云涌。尽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大把大把地为法国提供军事援助,但衰弱的法国枯木难支。1954年5月,它在奠边府最坚固的堡垒也被越南共产党军队攻克。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1954年4月,利用在锡兰(今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召开锡兰、缅甸、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会议的机会,印尼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提出召开一个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会议。印尼总理的提议得到了与会各国的一致赞成,但对于邀请哪些国家参与,却莫衷一是。于是,五国决定,当年12月在印尼茂物召开一个亚非会议的筹备会。【详细】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
关门关不住 必须走出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与来访的苏共特使米高扬谈到新中国外交时,曾幽默地说,我们的屋子太脏了,解放后必须认真清理。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但随着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首次亮相,这“门”已经关不住了。在汇报日内瓦会议情况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苏联也很希望我们能参加国际事务,有欲关不能之势!”毛泽东接过话头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详细】

当时的中国外交状况:
只与6个参会国建交

新中国建立初,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大多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1954年底举行的茂物会议上,万隆会议的5个发起国根据所谓“独立政府原则”,由与会各国提名可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共提出30个国家,包括5个发起国。在这30个国家中,只有6个亚洲国家(阿富汗、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印尼、越南民主共和国)与中国有外交关系。当时和中国建交的亚洲国家总共只有8个,除上述6个国家外,还有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朝鲜和蒙古。万隆会议的5个发起国中还有一个国家,即锡兰尚未和中国建交,两国只有贸易关系。此外,当时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和中国建交。【详细】

没有苏联出席情况下第一次参加大型国际会议

由于亚非会议是中国在没有苏联出席的情况下第一次出席的大型国际会议,为了开好这次意义重大的会议,有关部门还邀请了著名法学家周鲠生等顾问进行座谈,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专家们讨论的问题大到会议的议程、会议的努力方向,小到代表团成员出席会议的着装。为了了解各国对召开亚非会议的态度,外交部电令各驻外使馆报回驻在国或驻在国邻近国家对于召开亚非会议的反映。报回的情况不仅包括会议发起国如印度、印尼、缅甸等,与会国如越南、巴基斯坦、黄金海岸(今加纳)等,还包括英国、瑞典、瑞士等国。【详细】

 
朝鲜战争后中美相互敌视
 

朝鲜战争刚刚结束

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

美国寄希望于亲美国家代表,希望他们在会议期间引起无休止的争论,使会议无果而终。如其所愿,会议上曾一度出现“美国之音”,反共产主义以及新中国对邻邦进行颠覆活动等言论一度使会议走向失败的边缘。但随着会议的进程,这些国家代表后来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态度,一致通过了倡导和平合作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成为会议圆满成功的标志。 【详细】

 

许多亚非国家对中国也有误会

有些亚非国家当时受美国的影响和控制,对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好感,例如后来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埃及。这些国家中不少与台湾当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参加亚非会的29国中,日本、韩国、菲律宾、土耳其等国与台湾当局互派“大使”。泰国与台互设“大使馆”,在亚非会议前夕保持代办级外交关系。台在伊朗、伊拉克和埃及设有“使馆”,在南越、南非设有“总领事馆”,在沙特设有“领事馆”,在柬埔寨境内有一“领事”。台曾通过南越保大政权向柬埔寨建议承认,柬埔寨给以“缓行”答复。台1951年承认利比亚独立。据1954年7月21日台北“中央社”消息台湾当局打算在叙利亚和黎巴嫩设立“使馆”。【详细】

 
 

新中国的立场得到了澄清 与有关国家间的误会减少

亚非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它表明了亚非国家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反对殖民主义,支持民族自决和要求种族平等,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以平等的权利参与世界事务,努力发展经济的共同的强烈愿望。亚非会议对中国也是重要的。中国的立场得到了澄清,中国与有关国家间的误会减少了,距离缩短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更多亚非国家的赞同。科特拉瓦拉说:“我们许多人第一次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见面,我必须这样说,虽然我们并不同意他的政治观点,但他使人感到是一个讲道理的人,是一个愿意尊重别人的人。”【详细】

 

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中日改善关系有了契机

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亚非会议前以及会议期间, 常有人利用这个问题对中国进行攻击, 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与会的东南亚国家也对此表示某种担心和疑虑。1955年4月23日上午, 周恩来以外长身份与印尼外长苏纳约在万隆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详细】
在台湾间题上, 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亚非会议上散布了一些奇谈怪论, 一些人把中国人民解放自己神圣领土台湾的斗争, 同美国在台湾地区制造的紧张局势混为一谈, 希望中国采取措施来消除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详细】
在万隆会议上,日本提了一份“和平宣言”提案。在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表示,中国可撤回提案, 支持日本提案,结果日本提案获得通过。刚获独立,首次参加国际会议的日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却得到长期受欺凌、此刻还被敌视着的新中国的总理的支持,这是日本当局始料未及的。【详细】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推进了第三世界的形成

万隆会议的召开是亚非国家开创了独立自主地讨论和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先例。会议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推进了第三世界的形成,从而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推动着以非洲和亚洲为主的世界民族独立运动走上胜利的道路,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促进新独立国家发展民族经济,联合自强争取经济独立,开展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详细】

 
挫败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
 

黎巴嫩代表、驻美大使马利克会后前往华盛顿,向杜勒斯通报会议情况时,谈到亲西方联盟的瓦解。马利克向杜勒斯坦陈: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实际上,会议似乎就是为此目的而召开的。”“美国新闻界宣称西方从会议所获甚多也是错误的。结果或许没有那么糟糕,但无论如何共产党中国的崛起对西方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失败。”【详细】

美担心共产党人过多的影响会议  

共产党人将在实际上“操纵”会议,他们将提出一系列反殖民主义的提案,其他国家是难以表示反对的;以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所表现的那种外交技巧,“万隆会议将为他在反殖民主义的幌子下向那些幼稚的听众大大传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提供一个极好的讲坛”。与会者反复地挨个儿地分析了“自由”亚非国家领导人的情况,结果发现,没有人能代表“自由世界”去有效地反驳共产党人的宣传。【详细】

勾结台湾特务暗杀周恩来  

美国自从印尼总理在科伦坡会议上正式倡议召开亚非会议之时起,就企图阻挠这个会议,并制造种种流言飞语进行挑拨离间,并企图在科伦坡会议国之间制造不和。1954年12月底南亚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研究召开亚非会议问题。印度媒体《闪电周刊》在1955年披露了美国对万隆会议决定的破坏方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阻止亚非国家之间展开经济合作,并宣传所谓中国威胁论。1955年4月11日,美国勾结台湾特务不断制造阴谋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谋杀事件,幸亏周恩来总理因临时计划有变没有乘坐这架飞机,让阴谋者没有得逞。 【详细】

 
 

万隆会议回顾: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展伟人风采

万隆会议召开之际,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不负众望,以卓越的外交才能在会议上三次力挽狂澜,树立了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外交举动有效地赢得了亚非国家的同情与支持,打破了中国所处的外交僵局。还在亚非会议刚酝酿时,周总理就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闪电般地访问了印度和缅甸。【详细】

18分钟发言征服全场

短短69字传递爆炸信息

7天共睡13个小时

“美国希望根本就不要召开万隆会议”,攻击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的领导权”,同时还用经济援助的把戏吸引亚非国家的注意力。大会第一天,伊拉克外交大臣贾马利就直截了当地攻击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欲图挑起争论。整个会场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了。为了把万隆会议的方向扭转到团结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同时树立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象,周总理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印发给与会代表,并利用19日中午的休息时间,亲自赶写了一则补充发言。下午4时45分至5时03分,一共18分钟,周总理站在了万隆会议讲台上。【详细】
记者们马上凑了过来,希望能够从他嘴里打探到新的信息。“总理先生,有什么新闻透露吗?”阿里一转身,朗声告诉记者们:“我们的新闻?你们就等着周恩来吧。他会有一个声明。”原来,在会上,周总理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提出“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要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讨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问题,特别是和缓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这番声明产生的能量不啻为一枚巨大的原子弹。短短69个字,立刻震动了万隆。 【详细】
在万隆期间, 周恩来还以超乎常人的精力开展了大量的会晤和宴请活动,这些活动早的在清晨7时半就已开始,晚的竟至凌晨一二点钟还未结束。有人曾计算过, 在7天,亚非会议的168个小时中, 周恩来只睡过13个小时, 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两小时。在那些日子里, 他不是出席各种会议, 就是与其他代表团进行交流活动。在与各国代表们交往和接触中, 周恩来结交了一大批朋友, 在国际上树立了平等待人、自尊自信而又谦虚自处的崇高形象。周恩来的这种外交风格, 不仅推动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而且增进了与会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消除了某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虑。 【详细】
 
尼赫鲁谈周恩来表现
 

尼赫鲁盛赞周恩来演讲

尼赫鲁评周恩来演讲:一个很好的演说

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有自治的权利,如何能说威胁邻邦呢?他呼吁与会者团结起来,为会议的成功而努力。周恩来以平等的态度,平心静气地摆事实、讲道理,既阐明了中国的原则立场,又避免了一场争论,赢得了与会者的普遍赞扬。尼赫鲁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演说”。吴努说: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的一个很好的答复”。阿里也说:“这是很和解的演说”。连罗慕洛也说:“这个演说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现了民主精神”。 【详细】

 

美国记者眼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的整个发言都是通情达理的,表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和平相处,谋求共同进步的诚挚愿望。他在会议的关键时刻作了这样一个富于和解精神的发言,并且提出了和平宣言的提案,这就大大缓和了会议的气氛,使他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左右大局,带来和平的人物。正如美国记者鲍大可所评论的,他不打算改变别人的反共立场,但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除了大会发言外,中国代表还利用各种机会与各国代表在会外广泛接触。周恩来平等待人、诚恳热情、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即使是讨论有分歧的问题,也总是平心静气,从不强加于人。 【详细】

无法愈合的伤疤

多名代表团成员丧生

蒋特得知周恩来不经过香港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注定要成为新中国外交史上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1955年4月11日下午6时30分,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近6个小时后,“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起火,坠毁在印尼附近海域。除3名机组成员外,机上11名乘客和4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值得庆幸的是周恩来并不在飞机上。周恩来的卫士长成元功回忆,当时中国既没有大飞机,又没有去印尼的国际航线,所以决定租用印度航空公司的飞机“克什米尔公主号”,前往印尼。可就在临行前,缅甸总理吴努的邀请,改变了周恩来的行程。 【详细】
“飞机起飞时载有飞乘组8人(包括作为乘客的维护工程师在内)和从香港往雅加达的乘客11人。飞机起飞后约5小时,正在距海面18800英尺的高空飞行,在飞机内听到了一声沉闷的爆炸声,随即发现右翼第3号发动机吊舱后面的地方局部着火,飞机立刻开始迅速下降以便在海上实行强迫降落。在下降飞行的最后阶段内,浓烟进入驾驶舱,使得能见度减少到几乎等于零。飞机的右翼尖先冲击到水面,机身前端立即浸入水中。只有三名飞乘组人员在这次失事中幸存。”   【详细】
4月11日下午,我又收到一份情报,说蒋特香港情报站已得知周恩来不经过香港,但仍要对中国代表团随员进行打击,以削弱中国在亚非会议上的影响。为此,该站下令被蒋特组织收买的启德机场飞机检修人员按原计划进行,但因时间仓促,未将炸弹置入油箱,而是绑在油箱底部,预计下午4时爆炸。收到情报后,我们立即发急电给周恩来,但“克什米尔公主号”已于11日12时15分从香港起飞。急电发出不久,路透社就报道: 印度航空公司C-69型客机“克什米尔公主号”从香港飞往雅加达途中在北婆罗洲西北的海面失事,机身坠入海中。机中11名乘客,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和记者以及该机8位机组人员下落不明,恐已全部遇难。【详细】
 
 
 
周恩来亲自交涉破案事宜
 

空难发生后,周恩来除指示外交部采取必要的措施外,还亲自与有关方面进行交涉。周恩来希望尼赫鲁敦促英国首相艾登进行合作,尼赫鲁表示同意。 【详细】

周恩来派熊向晖去香港  

5月15日夜,周恩来对熊向晖说: “英国政府同意合作破案,明天你做些准备,后天就同高氏去香港。【详细】

港方态度向消极转变  

如果港方这样做,就说明它想把此案草草了事。我们得到材料,蒋介石通过美国施加压力,要香港政府把逮捕的人犯驱逐到澳门 【详细】

调查最终不了了之  

8月4日,周恩来对港英释放重大嫌疑犯提出严重抗议,并郑重声明,此案尚未破案,“英国政府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 【详细】

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掀起的外交旋风不仅为中国打开了一面新的外交窗口,更重要的是向世界澄清了长久以来的误解与抹黑,为中国外交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而60年后的今天,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非各国共同发展,正是对万隆会议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将势必为中国外交上划下重重的一笔。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