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府一级上将胡宗南,一九六二年二月十四日于台北去世,长公子胡为真年方十四。父亲骤然谢世,稚龄胡为真的心灵,烙下难以平复的悲痛印记。凭借着髫龄时期模糊记忆,聆听母亲叶霞翟缕缕讲述,遍访父亲早年部属同袍,多年亲自追抚查考父亲日记、信札,远涉重洋览阅海内外多种档案文件,追怀心系,萦绕苦思,胡为真脑海里那幅父亲行谊图像,终能清晰浮现。
胡为真历任台湾“国家安全局”副局长,台湾驻德国、新加坡代表等重要职务,退休之后,利用闲暇时间,整理父亲遗稿文件,对胡宗南将军半生事迹,渐有完整全面之见解。笔者专程造访胡为真先生,倾听追述胡宗南在国共阋墙的烽火岁月,不为人知的漏网历史故事。
故事从抗战前,戴笠(军统局副局长)为胡宗南、叶霞翟两人牵红线说起……。以下为专访记要,为求真实,特以第一人称表述。
正文:
我母亲叶霞翟,出身旧式家庭,外公观念守旧,不同意母亲深造。母亲从小思想新潮,她力争上游,初中就离家到浙江丽水住校,之后又读了高中,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外公认为女孩子不必读大学,不准她念大学,不给接济,她只好选择就读公费学校。母亲富于爱国思想,于是进入杭州警官学校,成了戴笠的学生。杭州警官学校毕业之后,又进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赴美深造,获得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是获得美国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女性。我父母于一九三七年订婚,因为抗战军兴而延展婚事达十年之久,当年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
母亲虽是戴笠的学生,但她从来没有做过情报工作。母亲练就一笔好字,很受戴笠器重欣赏,介绍她认识了父亲胡宗南。母亲散文里提起的“雨师”,就是戴雨农,戴笠。
戴笠之所以能得到蒋先生(蒋介石)的信任,与我父亲有关系。父亲是黄埔第一期毕业,因为东征北伐,屡建战功,蒋先生对父亲特别信任。父亲和戴先生结识于杭州,攀谈之下,彼此对国是看法完全一致,因成莫逆至交,并向蒋先生大力推荐。父亲和戴先生服务的单位,彼此交换干部。父亲驻扎西安,西安警察局长就是戴笠派的人。日本侵华,戴笠组织忠义救国军,好些干部都是父亲的部下。父亲辞世前,身上穿的一件破毛背心,还是戴先生二十年前送的,印证父亲终生怀念戴先生。
抗战军兴,日本原宣称三天之内攻占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而胡宗南部在淞沪会战的火在线,坚守了六周,屡挫日军步兵、炮兵、战车、空军联合攻击行动,胡宗南部牺牲至为惨烈,四万人最后只剩一千二百人。著名报人张季鸾说,第一军为国之精锐,如此牺牲,闻之泫然。后奉命到河南整补,再调往西安。胡宗南部最后离开西安驻地,为一九四九年五月,在西安前后待了十二年。
我认为,父亲于抗战时期有四大贡献,第一是教育,西安的军校第七分校,和战干第四团,各训练出三、四万名军官和政治人才,分发全国各战场,支持八年抗战;第二是挡住日军自北面攻向四川的钳形攻势。日本几次攻打潼关,意图进窥陪都重庆,但父亲的部队始终不动如山,完成了中央交付他最重要的任务,甚至打了好几场胜仗。包括兰封之役,打垮日军土肥原贤二;参加武汉保卫战,歼敌五千;豫西西峡口之役大胜等。
一九四四年,洛阳失陷后,他到潼关召集军师长和敢死队讲话,身后还带了一具棺材,他说:“如果这次不能打败日寇,这便是我胡某人的棺木!”结果全军奋勇杀敌,果然打了胜仗。这段话系当年敢死队员,现年八十五岁的杨廷华先生,不久之前告诉我的。
他第三个贡献,是把青海、宁夏、甘肃等地方势力统合起来,齐心抗日。一九四三年,父亲派三十七集团军范汉杰,率盛文的五十九师,平定甘肃回乱。一九四四年,派黄埔一期同学李铁军率二十九集团军到新疆。因新疆一度受苏联蛊惑,阴谋独立,最后终为胡宗南部安抚平定。
第四个贡献,就是围堵中共。胡宗南部一定程度制约了中共从陕北往外发展的力量,同时跟中共竞相争取沦陷区投靠后方的青年。抗战爆发后,沦陷区青年竞相投奔大后方,众多青年原本要到延安,不少人途经西安就被胡宗南部拦下,劝服他们去王曲军校七分校,或者参加战干团,日后到部队从事政治工作。连战主席的父亲连震东先生即曾被礼聘为战干团教官。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二日,父亲赴河南郑州,主持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接收豫北、豫西日军。日方代表是日军第十二军军长鹰森孝中将。投降仪式结束后,双方代表握手晤谈。鹰森孝问父亲,近期河南西峡口战役,贵方一位孔姓营长,利用反斜面作战(反斜面阵地攻防战),歼灭了我们很多部队,我很想跟这位营长见面。父亲经查证,知道这名营长的名字叫孔令晟。是时孔营长刚好在外地受训,不在郑州附近,未能与日本军长鹰森孝见面。
父亲因而对出身北京大学的孔令晟印象深刻,为示赏识,父亲有意调孔令晟到长官部,原本要孔令晟接替熊向晖(按:熊向晖本名熊汇荃)职位,但孔令晟不愿意做参谋,宁愿带兵,父亲只好打消此意。由于父亲非常爱护孔令晟先生,之后,还派人帮他补习功课,稍后进入国防大学进修(笔者按:孔令晟日后曾任国防部作战助理次长、蒋介石之侍卫长、海军陆战队司令、警政署署长等职)
父亲认为,抗战结束后,国家迫切需要建设人才。所以,父亲派了许多部下到美国受训或进修,熊向晖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派出国的干部多达数十名,都是胡宗南部队中极为突出的优秀人才。内战爆发,国内局势丕变,许多人索性留在美国就业定居。抗战前后,大学生凤毛麟角,知识分子左倾的比例很高,投效胡宗南部的知识青年,不乏思想左倾或者潜伏共谍,父亲总认为以人格感召可以感化这些人。曾经有人跟他密报,熊向晖思想左倾,父亲告诉密报的人:熊向晖来部队的时候才十八岁,年轻人想法特异独行不要紧,我可以感化影响他。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王丰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