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张国焘之手的黄埔骄雄:曾缔造第二大苏区
2010年01月19日 10:23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张国焘实行“左”倾冒险,曾中生竭力抵制

1931年7月上旬,在河南商城县余家集,张国焘主持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讨论红四军向外进攻的方向和兵力使用问题。

张国焘在讲了一通国内外时局和鄂豫皖苏区面临的形势之后,语气陡然升高:“现在江西中央苏区正反第三次‘围剿’,我们要把支援他们当作一项政治任务,用进攻和威胁大城市,以减轻他们的压力。所以,我决定红四军在一个月内打下英山,然后出潜山、太湖,进入安庆。打下安庆后再继续东进,围困、威逼南京,抄蒋介石的老窝!”

张国焘这一番不切实际的高论,引发了又一次激烈的争论。

红四军政治委员曾中生首先发表了反对意见,认为对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的支援,不在于攻打中心城市,而主要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以牵制敌人。

紧接着,许继慎站了起来,粗门大嗓道:“张主席,我觉得你刚才讲的作战计划跟立三路线攻打中心城市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照你那样去做,四军必然要吃亏。根据敌人兵力分布和我军后勤供应情况,我完全同意中生同志关于红军主力南下的意见。先打英山,收复蕲(春)、黄(梅)、广(济)地区,扩大苏区,使红军向南推进,这样可以达到威胁长江,策应江西的目的。请张主席考虑考虑我们的意见。”

张国焘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无情的挑战,他瞥了一眼曾中生、许继慎,恶狠狠地反问了一句让人很费解的话:“考虑什么?嗯?考虑我们揭开了立三路线的面具,而来一个实际工作中的机会主义是吗?”

红四军军长徐向前知道张国焘已一槌定音了,为了他那神圣的尊严,他绝不会收回“代表党”所发出的命令的。看到曾中生、许继慎脸呈不服之色,怕他们跟张国焘顶撞起来要吃大亏,便站起来打圆场道:“就按张主席的指示办,四军一定完成任务!”

英山城改变作战方案,鸡鸣河群情激愤签申明

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等军事领导人,被迫奉命率红四军主力东进,7月28日从商城南部新集出发,冒着炎热的酷暑,翻越连绵不断的大别山北麓,于7月30日晚进至英山城外。部队连夜作好了战斗准备,次日拂晓,发起攻击。激战一天,全歼守敌一个团,并缴获了敌人的一个军需仓库。

占了英山城后,部队休息了两天。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余笃山、周维炯、刘英等军、师级领导人聚在一起开了个会,认真地分析了敌我态势,比较了两种作战方向的利弊。很显然,张国焘那个打下英山后,东出潜山,攻打安庆,威胁南京的作战计划,不是明智之举:第一,路程太远。从英山到安庆,中间要通过400多里白区,沿途有敌军把守,红军远离根据地,无后方依托,危险太大;第二,兵力有限。红四军出征的部队只6个团的兵力,留下一个团守英山,东进只有5个团,一路下去,敌众我寡,敌防我攻,免不了要减员,而且沿途还要留点兵力,这样还能有多少兵力去攻打安庆?又何况安庆战略地位重要,是敌人重兵设防重地。第三,对潜山、安庆一带的地形、民情、敌情都不熟悉……而南下蕲、黄、广地区,有利条件则很多。那里建立过苏维埃政权,群众基础好,离英山又近,才200里路,敌人兵力也空虚。

经过一番认真研究,与会者一致决定改变张国焘所定的向东的作战方案。于是,红四军前委一面将意见向中央分局报告,一面不失时机地挥师南下。在曾中生、徐向前指挥下,仅一个月时间,就歼敌7个团,生俘敌5000余人,连克英山、浠水、广济、罗田等4座县城,开辟和恢复以英山为中心的英、罗、蕲、黄大片根据地,组建了800余人的一个团的地方武装,前锋威逼黄梅、武穴,震惊了九江、武汉之敌,牵制了原拟开往江西的敌军部分兵力,有力地策应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这一带比较富庶,部队除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布匹、武器等军需物资外,还收缴了20余斤黄金、800余斤白银、7万元大洋。那20斤黄金,曾中生、徐向前根据许继慎的建议,派专人送到上海,给党中央作为工作经费之用。

红四军南下的胜利,本该表彰,然而张国焘却无视事实,连续派专人送两封信给曾中生、徐向前,指责他们擅自改变分局所定的东进计划是“抗拒分局指示”、“放弃援助中央根据地的任务”、“重复立三路线”等等。信的措词相当严厉:“接此命令后火速撤出战斗,不能有片刻停留。”

张国焘深深感觉到曾中生、许继慎已成为他推行“进攻路线”的严重障碍,不由得在心中酝酿着如何扫清这障碍,建立和巩固他个人在鄂豫皖党政军中的统治办法。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孟半戎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