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暴徒: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日本随军记者
2009年12月13日 11:24《百年潮》 】 【打印共有评论0

少数人的“难以言语的苦痛心情”

面对日军在南京的血腥大屠杀,日本随军记者与作家中也确有少数良心未泯的人感到震惊,甚至感到羞愧与自责,对苦难的中国人民流露出同情。

1937年12月16日,在日军烧杀淫掠下的南京,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在日记中写道:“一名日本记者用流利的英语对我说过,有些日本兵很坏。”12月20日,有两名日本记者到马吉的礼拜堂来采访他。马吉写道:“我同《朝日新闻》的记者谈话,他会英语。我告诉他发生在南京的可怕的事——抓走我们14个人,不是我开始认为的12个人,刚才布道的牧师的儿子可能已被杀害,和过街寺庙和尚请求我收留尼姑及其他许多事情。他说:‘你不能认为所有日本人都像这些士兵一样。’”

也有少数日本随军记者与作家很想把这些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南京大屠杀情景与事件记录下来,写到报道或通讯中。但他们面对日本当局严厉的新闻管制与残酷的政治迫害,没有写,或不敢写,或不能写,还有些人因为写了不能发表而不愿意写。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先后到上海、南京采访的《读卖新闻》随军记者小俣行男说:“在战场上听到的尽是一些见不得人的暴行,但这些事是绝对不能写的。只让写些什么在战场上邂逅的友情和前后方的佳话等,这类军中的所谓美谈。”《东京朝日新闻》随军记者今井正刚目睹日军在南京下关江边对中国军民用机枪扫射、大量“处刑”的残暴恐怖情景时,想写却又不能写。他后来记述了他当时与另一位记者中村正吾的对话及“难以言语的苦痛心情”:“我真是很想写出来啊!”“那是以后的事,嗨,眼下可不能写。不过我们真是看到了呀!”

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南京采访并亲眼看到日军对中国战俘集体屠杀场景的《朝日新闻》随军记者足立和雄与守山义雄,感情更为激烈,“悲愤交织,震颤不已”,感到“像这样的日本已将失去战胜的资格了”。守山义雄回到日本后,指责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朝日新闻社恐怕他会受到军部的迫害,调他到德国担任驻柏林分局局长。他仍然十分愁苦烦恼,说:“对于这样惨无人道的暴行,我们记者还得要作虚伪的报道,鼓吹‘皇军’、‘圣战’,使我对新闻记者的职业感到绝望,每天都陷入苦恼中,想要摔掉笔杆子,回日本去算了。”

日本历史学家秦郁彦感叹道:在日本当局制造的这样严酷的情景与氛围内,“向这一禁忌挑战的记者一个也没有,不免让人感到寂寞。”

但有一位日本随军作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到南京采访,由于各种原因,他写出一本反映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暴行真相的著作。这就是石川达三及其写作的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

石川达三是日本著名作家。1937年12月29日,他作为日本《中央公论》特派记者从东京出发,到南京采访,并约定为《中央公论》写一部以日军攻克南京为题材的纪实小说。石川达三于1938年1月8日到达南京。当时日军大屠杀的暴行虽有收敛,但还在继续。日军在南京留守担任警备的部队是第十六师团,又称京都师团。这是一支最凶悍、杀害中国军民最多的部队。石川达三在该师团部队中采访了7天,直到1月15日离开。其间,石川达三深入日军士兵中,采访调查该师团从华北奉调华中,在常熟白卯登陆,经常州、句容,到南京紫金山、中山门的杀伐历史及种种“故事”,并到南京城内外发生重要战事与大屠杀暴行的实地考察,身临其境,加深认识,加强感受。他说:“我去南京时决心不见军官和军队首脑。我和下士官、士兵在一起生活,倾听他们的谈话,详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军官对外人总是说谎话,装饰门面。我想看到战争的真实情况,便深入到士兵中去。”石川达三耳闻目睹了大量日军攻占南京前后的实况与大屠杀的暴行,深为震动。他回到日本后,于1938年2月1日至10日,用10天的时间,写出了反映南京战事的纪实小说《活着的士兵》。作品以日军第十六师团为模特儿,虚构了一个高岛师团,以该师团西泽联队仓田小队的几个下层官兵作为主角,描述了他们参加进攻南京与占领南京后对中国军民大屠杀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剖析了他们的心态。尽管作者是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写作,但却生动地展现了日军在南京残忍野蛮的烧杀淫掠的历史真实。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经盛鸿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