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首位起义将领:三民主义只是写在墙上
2009年09月24日 09:32中青在线 】 【打印共有评论0

核心提示:
高树勋到重庆后,满腔怒火地去找参谋长陈诚将军,对在重庆看到的腐败和苛政提出抗议。他说:“你们这里,三民主义只是写在墙上和在书店里卖的,就是不在人民之间实行。你给我指出哪一个县实施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陈诚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1946年2月邓小平(左一)、刘伯承(左四)、 薄一波(右一)、杨秀峰(左二)、高树勋(右三)与邯郸战役中被俘的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官马法五(着长衫者)合影。

解放战争中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大多是在1948~1949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和追击的时期,处在十分被动的军事形势下起义的。但是,有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国民党统治表面上仍很稳固,国民党军队仍处于攻势时,打出“反对内战和建设真正三民主义的中国”的旗号,毅然率部起义。

他就是高树勋将军。

1.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

高树勋率部起义,是他长期追求进步的必然结果。

1898年,高树勋出生在河北省盐山县农村,因为家庭生计困难,1915年夏去驻扎在四川绵阳的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任旅长)当兵,此后跟随冯玉祥参加推翻直系军阀的北京政变和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国民党。

在国民党“分共”后的军阀混战中,他曾代理青海省主席,后来曾任第二十七师师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对蒋介石在日寇步步紧逼下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利用红军来削弱西北军感到极度不满,不与红军死战,他的部队在宁都由参谋长董振堂与旅长赵博生等人领导举行起义,投奔红军。他怕蒋介石追究,逃到天津,他和吉鸿昌有深厚的友谊,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国内形势与抗日问题。1933年,高树勋到张家口参加了冯玉祥、吉鸿昌领导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盟军被日伪军和蒋军联合镇压后,吉鸿昌被蒋介石下令逮捕杀害,高树勋投奔宋哲元军中。

2.敌后抗日攻进济南

1937年七七事变后,高树勋率河北保安部队在河北南部与日军苦战,被日军隔断在敌后,又因为是杂牌军,被蒋介石下令禁止渡黄河南撤。他被宋哲元任命为河北游击总指挥,后来又担任第十军团副司令、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等职务,1942年晋升陆军中将军衔。从1937年到1942年,高树勋一直率部在敌后坚持苦战,正面有日军的军事压力,侧面有伪军的分化利诱,国民党中央也不热心支持,经费供给不正常,又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面临着“不打不行,一打就光”的困境。

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高树勋仍率部苦战,创下了重创日军土肥原部、收复临沂等地、攻入济南等战绩。他也与八路军保持良好的关系,避免发生摩擦,多次配合作战。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廉洁、平等,给高树勋很深的印象,为他以后率部起义,打下了思想基础。

3.“三民主义只是写在墙上”

1942年,高树勋率部撤退到大后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暴虐让他深感失望。他的部队驻扎的河南西部地区,汤恩伯率领的国民党军与当地群众之间矛盾尖锐,“宁教鬼子来烧杀,不叫汤恩伯来驻扎”,成了当地老百姓的口头禅。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高树勋   起义   绥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孙力舟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