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前期为何强大: 土地军队和国有经济体系 |
|
面对秦末战争后的满目疮痍,西汉政府要迅速发展起来,手中有三个法宝:广袤的无主土地,庞大的中央军队,以及在长安周围强大的官营工商业。西汉初年还要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所以继承秦制,采取了“受田制”,也叫名田制,为的就是尽快恢复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安置人民,帮助国家建立基层管理组织,以及税收征集体制。而面对王朝诸侯和军功贵族的快速增长,西汉中央军随时出击,捻灭一切反抗力量,夺取权贵和诸侯的土地,分给慢慢增加的百姓,以维持自己的田地和赋税体制。另外,在长安附近,西汉朝廷有一个巨大到后世无法想象的官营手工业体系,完全不用依靠任何私营工商业,就足以满足朝廷控制地区的需求。所以,在这种条件下,西汉初年推出了“重农抑商,抑制豪强”国策。重农,是为了安定人民,抑商,不是抑制工商业,而是要打击与朝廷争钱的私营工商业主,抑制豪强,是打击出头的权贵,杀富济贫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需求。【详细】 |
|
西汉中后期权贵蜂起: 名田制破坏令社会矛盾激化 |
|
汉汉初按军功授田,创造了一大批大小地主和自耕农,并迅速安定了汉初的政治局面。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吕后时代,还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长期安逸,这些土地逐渐变成了私有制,到了“文景之治”时代,这种私有制变成了土地兼并,是以,西汉第一次土地兼并的浪潮,在武帝时代就开始出现。幸好,武帝手里除了土地还有军队和官营工商业两大杀器,仗着军队和能够源源不断提供钱财的官营工商业,武帝削除豪强和商人,总算将第一次土地兼并高潮压制下去。而得到的土地,一方面变成了公田,也就是皇帝和朝廷所有的财产,而另一方面,则被武帝又一次分发出去,继续维持早已名存实亡的受田制。但是,武帝的政策并不可能扭转土地兼并的浪潮继续发展,在其死后,经过短暂的平静,西汉朝廷第二次土地兼并浪潮很快在汉成帝和汉哀帝时代爆发。这一次,西汉中央朝廷手里的军队已经被豪强子弟渗入,官营工商业被侵夺,彻底变成了没牙的老虎。【详细】 |
|
西汉末年的矛盾加深: 大变局之下应如何选择 |
|
西汉的第一次土地兼并浪潮虽然被武帝强力镇压下去,但是,这种短暂的安定局面,也仅仅维持了昭帝和宣帝两朝。到宣帝末年,剧烈的社会矛盾逐渐开始爆发。而逐渐强大起来的地方豪强,初步有了与西汉朝廷分庭抗礼的势力,迫使元帝放弃了从西汉初年就开始实行的,迁徙豪强充实关中荒芜地区的政策。到了元帝之后的汉成帝时代,随着王氏外戚的兴起,新的外戚权贵集团在朝廷形成,王氏权势之大,前后封侯者有九人之多。他们依仗皇帝宠信和权力,更加肆无忌惮的侵夺土地和工商业,从中掠取财富。在汉元帝前,外戚之中资产达千万者并不多,到了成帝时代,王家诸侯的财富,早已过了一亿。而汉哀帝好男风,宠臣情人董贤,家产在数年之间就达到了土地两千顷,家产四十三万万之巨。在这时,天下已经开始不稳,不时有暴动出现。整个西汉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氏皇族早已失去了天下人望,上到公卿下到百姓,稍有见识的人都意识到大变局已经不可避免。【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