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热照片后藏着一代人的悲哀(组图)
2009年10月20日 09:51竞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贾俊学答问录

为知青50周年做准备

竞报:为什么很少有人从事知青收藏?

贾俊学:对于六七十岁的收藏家来说,知青比他们小,收藏家不愿意收藏比自己还靠后的题材,年轻的收藏家则更关注回报率比较高的领域,比如瓷器等。知青收藏无法盈利,还要做很多研究工作,因此从事这一题材的人很少,办展的就更没有了。

竞报:知青文物毁坏比较多,但也有不少留了下来,为什么?

贾俊学:许多文物上面有毛主席语录,所以知青不敢扔,这部分文物保护得相对齐全,其他的就所剩无几了。

竞报:您差两年没能上山下乡,当时也做好当知青的准备了吗?

贾俊学:当然,那时除了上山下乡,就是留城当工人,或者参军,没有很硬的关系,后两条路根本走不通。

竞报:那时学习也没什么用了?

贾俊学:在学校,大家还是以学习好为荣,但没有高考,学习好没有直接用处。

竞报:您接触了很多知青,他们这个群体的特点是什么?

贾俊学:很能干,是社会上最扎实的一群人。

竞报:对于上山下乡这段历史,今天人们已经很模糊了,您是怎么看的?

贾俊学:前几天看电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演讲,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中国农村对西方的了解,比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要差很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当时许多农村生活在半封闭的状态下,上山下乡力图改变这种局面,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确实提高了农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

竞报: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上山下乡是一次创伤的记忆。

贾俊学:这是事实,毕竟知青当时都是孩子,只有18岁,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竞报:您是怎么看知青这一群体的?

贾俊学:他们是响应时代号召走到农村去的,他们经历了很多苦难。对于这一群体,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去认识和了解。

竞报:您刚刚从事了两年的知青收藏,未来您是如何打算的?

贾俊学:我是为上山下乡50年而准备的,希望那时我有更丰富的收藏。

藏家说藏品

①“春苗”:这个海报很珍贵,因为它是手绘的,这个片子由谢晋导演,海报是陈逸飞先生画的,非常难得。这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知青题材的故事片,很不容易找,花了800元,从专门的海报收藏家手中获得。

②“胸怀朝阳何所惧”:这是知青美术第一件作品,刘柏荣先生画的,当时他只有17岁,没有经过美术专业学习,仅凭着对知青们的崇拜与热情,完成了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画作,虽然造型稍显幼稚,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品影响非常大。我是在一个宣传画收藏家手中找到这张画的,在人家1000多件藏品中找了一下午,累得一头汗。怕别人看出我的兴奋之情而提价,就顺便买了几张别的,这张画的价格是500元,是我知青收藏中最好的一件。

③“广阔天地”:这是上海摄制组拍摄的彩色纪录片,记录知青在农村的生活,鼓励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个片子上世纪70年代在全国发行,是第一部全面反映知青插队的纪录片。为什么由上海摄制组来拍呢?因为当时上海出了个叫金训华的知青,为抢救国家物资(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党员,这在当时影响很大,这个海报非常珍贵。

④《人民画报》:这个画报上的人物是邢燕子和侯隽,今天知道她们的人不多了,她们是知青中的代表,当时名气非常大,许多知青管邢燕子叫邢大姐,如今已经68岁了。这本《人民画报》出版于1976年9月,是从杂志收藏的人手中买来的,坐在他小摊的凳子上,我找了一个下午,腰都坐痛了,这本杂志品相这么好,才要300元。

⑤老照片:这些老照片应该是当年宣传栏中用的,照片很大,质量非常好,这几张是从几千张中淘出来的。这要感谢那些小贩,他们能把这些文物都淘来,一张照片的价格大概是50元,淘这些照片时,小贩很奇怪,说那些高举红旗的、画面很漂亮的我不要,偏找这些看上去很平淡的照片。

⑥脸盆:这个脸盆应该是知青上山下乡前,北京某街道赠送的,脸盆的图案设计非常独特,当时有的街道发的是毛巾、衣服等,有的不发。

竞报记者陈辉/文

竞报记者李昊/摄

竞报记者张硕/翻译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陈辉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