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史》作者定宜庄:愿知青运动永不再发生
2009年10月19日 15:21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批判《狼图腾》:

狼哪有他说的那样好?

刘小萌称,“姜戎的书定位在狼图腾,将狼图腾说成蒙古民族乃至北方民族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信仰,这种定位与中国历史的基本常识不符。我在放羊时经常遇到狼对羊群的袭击。狼不像一般野兽,捕捉猎物,吃饱就足。牧民都知道,狼是一种极凶残、报复心理又极强的野兽。它一旦避开牧人,窜入羊群,总是大开杀戒。按说一只狼吃一只羊足够填饱肚子,但狼不是吃饱了就罢休,而是继续在羊群中为虐,所以一只狼往往能祸害几十只羊。狼吃饱后,往往在羊群里乱窜,专门叼绵羊的尾巴。狼一扑上去,绵羊就吓瘫在地。这时,狼的暴戾天性就爆发出来,它趴在羊的身边,慢慢舔羊的尾巴,直到把肥油舔光,露出白花花的尾骨。狼实在吃不动了,就在羊群中追逐为乐,专门咬羊的脖子。羊的喉咙一断,只有死路一条。从这种暴戾、凶残的天性中,如何能挖掘出种种美德?什么强悍进取、聪明机智、善于团队精神、亲情友爱、富于家庭责任感,诸如此类都是《狼》书作者对狼的赞美之词,与我实际看到的狼性反差鲜明,这也是我在知青岁月里了解到最为真实的知识。”

直面知青 直面历史

最早提出“知青系”创作概念的广东著名作家郭小东表示,“在新中国诞生的几代人中,知青一代是最有归属感与认同感的一代。在他们的生命与经历中,有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集体主义、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英雄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

郭小东认为,时至今日,我们在知青作品或知青回忆实录中,很少看到关于红卫兵运动和知青运动,对国家民族造成危害,对具体的事物酿成悲剧的个人承担的叙述。知青的个人记忆中,集体性地删除了由无数个人所构成的“运动”,如对老干部对老师对无辜人群的残害、对传统文化文物的践踏,而是轻描淡写地把罪错归咎于“以革命的名义”,知青们对此应有自觉的反省。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是由无数个人的历史叙述共同构成的。知青这种个人叙述的弊端,客观上产生了遮蔽历史真相,模糊历史评价的作用。它毕竟是对一个大时代的历史叙述,它无法回避历史重构与解读的责任。《中国知青史》的适时出现,或许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交代。

对话定宜庄:

愿知青运动永不再发生

定宜庄:女,1948年出生,曾为知青,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清代八旗驻防制度研究》、《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合著)、《中国知青事典》(合著)等。

知青吃过更多苦理应更优秀

冷漠和蓄意美化都不对

广州日报:你和刘小萌都是史学博士,均为1968年赴内蒙古牧区插队的知青,你们是如何合作这本书的?

定宜庄:我和刘小萌都是知青,也都是1968年到内蒙古牧区插队的,在那里的时间也差不多都是6年左右,有着基本相同的经历,不同的是我年龄比他大几岁,经历和感受更复杂一些。

为什么要研究这段历史?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具备了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些必备的条件——我们受到了史学这门学科的长达十年的严格规范的训练。我要强调的是,史学是一门有着严格规范的学科,不是只要认识字、只要有一段亲身经历和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做的。治史不是写回忆录,我自己的知青经历是帮不了多大忙的。

说到分工,简单地说就是按照时间分的,我的重点在“文革”前。我们写知青史的时候,知青们的年龄大概都在40岁左右,正当盛年。知青这一代人比其他代的人吃过更多的苦,便理应比其他代人更优秀,他们期待着“劫后辉煌”,这便是“青春无悔”这个口号喊出来的背景,也是下一代批评这代人“自恋”、“神圣化”的原因。

冷漠和蓄意美化都不对

广州日报:《中国知青史》被称为“了解当代中国史”的必读书之一,从你本身而言,这部书有哪些现实意义?

定宜庄:尽量客观地、严肃认真地记录和反思这段历史,是史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是我的责任。尤其在面对当今社会上对这段知青历史已经反响冷漠并出现种种误解,甚至被某些人蓄意美化的情势下。在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的活动中,的确有些当年的“先进典型”在拼命叫嚷这场运动不能否定,叫嚷要用“官方”的历史来取代“某些人”书写的所谓“血泪史”。在媒体的强大推动下,由于年轻一代对那段历史缺乏常识,这种叫嚣势必会造成年轻一代思想认识上的某种混乱。

我写这书的初衷,是要告诉我的儿子和所有知青的孩子,这本书就是为他们写的,我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吴波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