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草原 没人不知道知青烈士张勇
2009年09月24日 09:40北方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张健一行在思歌腾广场留影

“姐姐,再见了。”经历了四天的奔波,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逗留了两昼夜的时间,昨日,张健一行结束了对张勇的祭扫行程,准备返城回津。虽然火车的发车时间为12:58,但张健还是早早起了床,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离开长眠在这里的姐姐。

全国唯一知青广场

张勇铜像矗立中间

寒冷的早晨,张健一行来到了这座边陲小镇的思歌腾广场(蒙语“知青”)。这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知青文化广场,在广场的正中间,是张勇的铜像。蔚蓝的天空下,梳着及肩辫的张勇骑着一匹骏马飞奔而来,身边跟着19只绵羊,象征张勇牺牲时年仅19岁。闻讯赶来的新巴尔虎右旗旅游局局办张秘书说:“自从2004年拿下导游证以来,我接待了数百次游客来访,这是最特殊的一次。我居然接待了从4000里外赶来的张勇烈士的家人。在我们这儿,没有人不知道张勇烈士,她的事迹都被当作中小学品德教育课的重要内容讲解。”张秘书破例允许记者一行踏过草坪,走到张勇像前合影。

牧民珍藏张勇物品

捐博物馆用以展览

随后,在张秘书的带领下,张健一行又参观了广场后面的知青文化长廊和在建中的全国首家知青博物馆。在这里,张勇的事迹介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有六块展牌、两个展柜都跟张勇有关。张勇当年穿过的马靴、蒙古袍,用过的马鞍,写过的日记,甚至她下乡到这里的户口本都在这里陈列着。张秘书说,当年,张勇牺牲后,她用过的物品都被牧民当宝贝一样保存起来。后来,得知要建知青博物馆,牧民们才将这些物品捐献出来。在随后参观巴尔虎博物馆时,张勇的事迹同样被列为重要一篇。可见,张勇在新巴尔虎旗的影响之深,也足以告慰张勇的天津父老了。

记者手记

昨日10时许,张健一行乘车离开阿镇。车渐行渐远,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复杂,刚刚还有人说笑,这会儿车厢里却出奇地安静。不一会儿,开始有了轻轻的抽泣声,原来是张勇的外甥女在哭泣,她一直望着车窗外的草原,舍不得离开老姨,也舍不得将这位亲人独自留在草原。人们劝她:“张勇并不孤单,这里的人们都会常看她的。我们也可以再来。”

下午1:18,满洲里开往北京方向的1302次列车启程了。张健一行结束了此次扫墓之旅。回来的列车比去时舒服很多,因为列车长白岩将最好的位置留给了我们。作为1301/2次的终身“特服旅客”,张健在第一次回程时就享受到了“特服”待遇。

张勇当年密友

仍留在新右旗

经多方联系,昨日上午,张健一行在位于新右旗政府所在地阿镇呼伦大街的一个大院里找到了张勇当年的密友刘贵珍。

刘贵珍一眼就认出了张健,赶忙把天津老乡请进屋里。刘贵珍说,她当年和张勇是邻居,两个人的感情很好,为此特意和张勇选择了同一个地点、同一个生产队下乡。张勇牺牲后,她们所在的白音宝力格生产队改名为张勇队。为了完成好友的遗愿,她立志“接过张勇的羊鞭”,留在了这里。不久之后,她被选调到师范学校上学,毕业后回到新右旗的阿敦楚鲁中学任教。

1976年,刘贵珍的弟弟也深受张勇事迹的感染,参加了天津的“张勇小分队”,刘贵珍和弟弟在距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团聚了。几年前,刘贵珍的丈夫因病去世,大儿子也在天津找到了工作,现在家里只有刘贵珍、她的女儿和孩子的姑姑三个人生活在一起。至今她已在第二故乡生活了38年。

刘贵珍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并于2002年退休,现在她在阿镇开了幼儿园,这里有十三四个孩子,他们中大部分都是蒙古族孩子。

草原   张健   张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