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习近平李克强也曾是村官
2009年09月24日 10:29人民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我以为这个决定非常好,农村太需要人才了!农村从农业科技知识的推广,到生产方式的转变、民主管理的推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现代科技知识和管理理念。选聘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思维方式的大学生到村里去任职,是时代的需要,是一个英明的决策。

然而,也许有的大学生对此不太理解,尤其是那些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连同他们的家长可能会有所误会。家长也许会问:家里花了那么多钱,送孩子到城里读了大学,如今又回到农村种地了,岂不是白费劲了吗?其实不然。年轻大学生到村里任职,不仅是农村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帮助农村尽快发展进步,而且对大学生本人的成长、进步也是一种需要。

我以为,对大学生本人成长方面的需要至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有助于年轻大学生了解农村、农民、农业。我国是个农业国,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重中之重”。这是基本国情之一。一个对农村、农民、农业没有切身体验的人,对国情的了解可能会是肤浅的、不具体的。

其次,有助于深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大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学习各种知识,虽然也接受了政治思想教育,但是偏重于理论的学习。他们到农村去,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共同创业,无疑会加深对农民的情感体验。如果一个人对朴实的农民有了深厚的情感,那么对天下、国家的情感自然就会加深,进而产生更加强烈的为国家和人民而努力工作的热情和愿望。

再次,有助于大学生在农村的奋斗中建功立业,产生成就感。因为大学生是应农村的迫切需要来到农村的,因而,很容易和农村、农民、农业实现较为密切的结合,只要能够放下架子,勇于吃苦,很快就能创出一番事业来。

近几年,我国不少省、市、区已经有了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实践,据报道,基本上是成功的。比如,目前活跃在北京郊区的2000余名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当然,农村条件艰苦,文化生活匮乏,但是,艰苦的条件锻炼人,投入火热的生活便不觉得寂寞。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和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当年就是下放知青,当过“村官”。习近平于1969年至1975年期间,是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知青、党支部书记;李克强在1974年至1976年期间是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知青,1976年至1978年任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们都经历了农村的艰苦锻炼。

虽然,几十年前的知青下放与今天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时代不同、任务也不同,但是,就青年人在农村经受艰苦锻炼这一点来看是完全一样的。希望年轻的大学生,积极踊跃报名,接受选聘,到农村去,把农村当成一所新的大学,在艰苦奋斗中锻炼成长,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75年   农村   村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郁津里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